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向下扎根 基层迎来“新鲜血液”
——记气象部门第二批青年专家启程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自中国气象局召开2024年度青年专家下基层服务锻炼座谈会后,国家级业务单位的16名青年专家日前相继启程,赴基层“逐梦新时代,奉献新气象”。

与第一批相比,此次人数更多,平均年龄为34.8岁,其中博士9人、高级职称6人,3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覆盖区域更广,北到黑龙江、南到云南、西到新疆、东到福建,基层气象部门迎来“新鲜血液”。

深耕科技 施发展之“肥”

基层一线最缺人才,也最需要人才。

“我想继续留下来,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质量,酝酿推进雄安专项和河北基金申请,为‘未来之城’再添一分气象智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军明,在完成2023年第一批服务锻炼任务后,主动申请延长在雄安新区气象局服务锻炼一年。

为做好第三届雄安•雄州文化艺术节气象保障服务,陈军明(左)赴雄州梨园调研。刘姝君 摄影

    过去一年,陈军明带领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团队申请获批项目12项,2024年申请雄安新区本级科研项目1项,提交雄安新区揭榜挂帅项目立项指南2项。

近年来,风云气象卫星的遥感产品定量化应用成果丰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效益凸显。前往山东省滨州市气象台服务锻炼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研究员窦芳丽,迅速投入到“海洋强市”重点工作中。“我打算针对海上大风准确度和近岸风问题,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和站点观测等多源海面风场观测数据,开发渤海湾地区风场可靠性分析和客观订正算法,构建高分辨率近岸风产品,集成至专业服务平台,并将产品推广至‘风云地球’专业用户”。

聚焦如何更好地助力地方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舒来到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这一年,她将开展省级历史数据补录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相关工作,为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开展恩施地区风能资源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协助完成机房及数据搬迁等工作,实现全省乡界数据接入“天擎”存储。

王舒正在进行湖北省行政区域电子地图制作及行政区划服务查询工作。 王华 摄影

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如何让气象更好地赋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气象中心工程师罗琪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柳云雷来到云南后首先思考的问题。

罗琪已正式参与云南省气象台精细化岗值班。她将以“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建设为落脚点,借助国省合作平台,与同事联合开发、升级降水预报技术并参与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服务。“我还要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国省市县四级党支部联动,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罗琪说道。

同样专注研究“1262”机制的柳云雷,将依托云南省气象探测中心的支持,推进天气雷达拼图、强对流雷达监测等应用系统本地化运行,重点围绕当地天气雷达的短临观测产品开展优化工作,为0至2小时精准预报提供观测资料支撑。柳云雷表示,“将更加注重实践锻炼,进一步拓宽国省气象部门合作范围”。

今年,来到西藏气象部门的两位青年专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世璋和助理研究员王润,分别聚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重大活动保障,及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分别在自治区气象台和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服务锻炼。

未来一年,王世璋将重点围绕优化和完善西藏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性能、多源资料同化与应用两方面推进工作。“优化西藏快速循环云同化系统,提高西藏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性能,是我的目标。”王世璋表示,要开展卫星、雷达等多源资料融合与同化应用工作,研发基于多源资料的短临监测预警产品,提升资料同化能力。

“我一定会为西藏气象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王润作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今年科技部重点项目“青藏高原致灾气象过程发生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的研究骨干,将开展高原致灾气象过程的气候调制机制及影响研究,强化集合预报业务应用、数值预报释用等方面指导,加强年轻干部人才培养。

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新疆气象信息基础支撑建设的具体需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工程师陈士旺将统筹相关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天擎”的云原生能力,实现基于“天擎”的实况融合业务在本地的实时运转,并通过优化算法等提升实况产品服务能力。

深化服务 解发展之“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挖掘数据应用效能和创新服务模式,是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质效的关键举措。”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高级工程师董宛麟秉持这一理念,来到我国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在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服务锻炼。她表示,一方面将助力构建高标准农田智慧气象保障技术体系,另一方面,总结分析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经验,将其转化凝练成典型的教学案例,应用到全国教育培训中。

董宛麟(左)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农田调查小麦长势情况。张弘 摄影

在吉林,短时强降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田付友说:“吉林整体天气复杂,雨涝强、对流天气点多面广,精细化预报难度较大,同时还面临春秋季降水多相态准确预报等难题。”他将针对这些难点和地区特点,开展针对性调研,围绕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有的放矢。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怎么下好国省能源气象服务“一盘棋”?已在平潭、漳州、泉州等地开展调研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工程师王雪琪有自己的考量。王雪琪表示,服务锻炼期间,将继续深入基层,调研新能源气象服务需求,并将国家级业务单位的技术产品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将能源气象服务做实做细。

位于江淮分水岭的安徽,每年平均有雾日数超过20天,个别地区最多达60天。如何实现交通保畅?在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锻炼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蔼恂准备当好“学生”“帮手”和“桥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当地行业气象服务现状及用户需求,学习好经验、好做法;以需求为牵引,重点针对大雾(团雾)等高影响天气,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成果研发和本地化应用;落实“三联促三动”工作机制,通过党支部联学联建等方式,深化国省互动合作。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研究员常祎带着在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外场试验与数据分析方面的经验,来到新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院。他表示,未来一年,将主要围绕新疆东天山地区开展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结合外场试验经验,在东天山地区开展云降水综合观测与催化试验,揭示当地云降水的宏微观特征与降水形成机制,探究云水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技术。

参加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是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工程师孙思远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工程师葛玲玲下基层服务锻炼的重要任务。

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这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孙思远正在哈尔滨市气象台跟班学习,了解本地预报员的预报流程和数值模式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推进区域模式客观检验评估技术在当地落地应用。孙思远还跟随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团队,实地探查亚布力赛场周围环境,深入了解局地地形条件和自动站观测数据质量,为区域模式改进和预报订正提供可能的思路。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港澳地区首次参与承办,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目前,葛玲玲在广东省气象数据中心从事气象实况数据的广东本地化应用和关键区域的高分辨率产品研制工作,为全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做准备。

推进增发国债气象项目实施是加快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工程师刘林前往江苏省气象探测中心进行服务锻炼。刘林希望通过这一实践平台,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为国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既定目标的达成贡献一份力量。

(白玉洁、高凌峰、刘非、唐悦、周蓉、张忠勇、解莉燕、次旦久美、何玉婷、周爱春、刘洋、姚瑶、姚梦圆、矫玲玲、王天巍、陈晓颖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吴卉 黄彬 责任编辑:张明禄)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