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服务

杭州:对话气象历史 “讲述”杭州故事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气象历史文化是浙江杭州古今交汇文化盛景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板块。杭州市气象局以“摸清资源底数、讲好地方故事、创新活化利用”为主线,突出做好气象历史文化“底色、特色、成色”三篇文章,让气象历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打好底色,摸清资源家底

4月2日,杭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丁云川访问浙江省杭州市气象局,为在吴山发现的一块观星台残碑和观星台遗址的考证寻找依据;4月18日,杭州历史文化丛书编辑部前来咨询有关南宋雨雪灾情;4月22日,笕桥机场有关人员到杭州市气象局了解民国时期的气象历史……随着杭州历史文化研究的推进,气象历史文化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杭州处处有气象历史的印记。”张立峰介绍,翻开杭州地图,有多处以人物命名的道路、桥梁、学校等,西溪路上的道古桥、吴山附近的红门局路、余杭的沈括小学等,背后都可引申出一段气象的历史;地图上标注的多处遗址、风景点,是有形和无形的气象文化遗存,可以勾连起杭州5000年的气象历史。

张立峰在杭州气象历史文化领域深耕多年,他认为,现在的杭州气象历史文化研究还是片段式的,有很多点,需要进行系统挖掘和整理。

杭州市气象局副局长朱红介绍,杭州气象历史资源丰富,南宋有61年风观测记录,清代有51年原始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文献中记录的杭州气象也非常丰富,诗词中的气象也颇具特色。杭州市气象局从2018年开始推进气象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成立气象历史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希望利用几年时间摸清气象历史文化资源的家底。

目前,杭州已经出版了《杭州晴雨录(1723-1773年)》《阴晴雨雪五千年》《抗疫赈灾共济时》多部气象编研图书,20多篇气象历史文化研究论文,一支气象历史文化研究的队伍也正在形成。如今,杭州气象历史文化创新团队正从南宋气象灾害史研究、清代及民国时期气象记录档案整理研究、名人气象日记整理等7个方面推进气象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未来,杭州气象历史文化的底色将更加明晰。

彰显特色,讲好地方故事

朱红介绍,杭州气象历史文化体现在融合,如良渚文化时期的瑶山祭坛(瑶山观象台)、良渚玉鸠(风向标)、良渚水利工程等,两宋时期南宋吴山清台(观象台)、沈括《梦溪笔谈》,明清时期杭州织造的晴雨录奏报和雨泽奏报,清末杭州知府林启创办的蚕学馆以及农事试验场气象观测科,民国时期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的气象教育教学和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气象台,这些都是杭州特色鲜明的气象历史。

杭州市气象局与市委宣传部合作,推进杭州气象历史文化故事丛书创作;与杭州历史学会合作,推进气象历史文化挖掘整理;与南宋史研究基地合作,推进南宋气象灾害史和气象科技史研究。目前,市气象局还加大与政协等部门的合作,推进气象历史小丛书编著。

当前,杭州正在推进清代织造与晴雨录、蚕学馆与近代气象教育,民国时期气象机构考证等项目,部分成果已经被《浙江通志》引用。如今,萧山围绕湘湖气象历史文化研究推出数智气象科普馆,临安以天目山精神为核心推进历史文化研究,富阳围绕富春江流域开展气象历史挖掘整理等……气象故事正融入杭州历史文化画卷中,成为一个美丽的调色板。

提高成色,创新活化利用

杭州市气象局与杭州动漫博物馆曾联合举办气象动漫大赛,动漫作品天气“小e”拔得头筹。天气“小e”的卡通形象取自良渚博物院玉璧上刻画的风向标——良渚玉鸠。

目前,“小e”形象已用于杭州天气新媒体平台、科普场馆、科普书籍和文创作品中,应用于亚运气象服务产品的底图或插画,每年使用量达到10万次以上,并入驻杭州动漫博物馆。

目前,围绕南宋杭州观象台清台、清代方测雨器和蒸发器等,杭州市气象局正努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自主研发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杭州市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主任崔洁牵头的团队已经研发出8种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特色文化作品,制作成品1000余件。如今,文创作品作为宣传和推广杭州气象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已搭建起市民与气象历史零距离接触的桥梁。

未来,杭州还将推出更多的文创产品,以文创作品为载体,通过创新性设计,让气象历史文化的价值穿越千年,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作者:麻碧华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