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服务

担时代重任 展青春力量——青年代表畅谈青年建功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编者按: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5月6日,中国气象局召开加强青年干部教育培养工作座谈会,12 位青年代表结合岗位实际,畅谈对青年建功的心得体会。本期专栏,通过他们的“讲述”,展现中国气象局实施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在这里,让我们一同感受气象青年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勇担时代重任的青春力量。

国家气象中心 关良

提升能力本领、增长智慧才干,在示范传承中坚定理想信念。

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工作对预报经验有极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强对流方向的预报员,我和很多青年预报员一样,在预报经验积累方面还有待提高。去年,我参与了成都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通过首席专家的指导,提升了复杂地形下局地强对流预报能力,也积累了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经验。

去年,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部署下,我在四川进行了基层服务锻炼,通过深入调研,我体会到通过“上下游”互动联动研发技术产品,可以更好地支撑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在短临预报技术框架下,我开展了“左右岸”高校、科研院所的多部门短临预报产品融合,并和团队研发了全国强对流客观预警信号指导产品,2023年6月上线的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平台SWAN3.0,具备了指导基层快速发布预警信号的功能。

未来,我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增长才干,将科技创新和预报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推进气象业务高质量发展。

国家气候中心 陆波

脚踏实地、筑牢理想信仰之基;仰望星空、扬帆自主创新之航。

2017年至2019年,我参与了中央和国家机关第九批援疆工作,这段宝贵的下基层经历对我而言弥足珍贵。援疆工作期间,我不仅在科研业务上尽力发挥作用,在气候预测技术方面发挥“传帮带”作用,还承担了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工作任务。那段与维吾尔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学习的难忘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和体会到党的人民立场和正在从事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援疆结束后,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回到国家气候中心后,我聚焦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关键技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与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联合开发了全球首个面向气候预测的AI大模型,这一模型在核心指标,如MJO预测技巧上有了很大提升。这样的科技攻关,离不开中国气象局为青年人才搭建的国际平台,让我能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也能常常仰望星空,以更开阔的视野紧跟国际前沿科技发展动态。

作为一名气象青年,我将勇往直前,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以真才实学服务气象事业。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商建

好的土壤,会让更多埋头实干的人才“冒”出来。

我一直工作在气象卫星工程与业务一线,从2010年起,有幸参与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几何定位工作。新的卫星发射后,在数值预报、重大气象服务保障和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与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认为,青年需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加强在政治思想、专业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学习。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在对全球开放的气象卫星领域,我们更要强化风险意识,注重科技赋能,向着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创新精神足的方向发展。

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培养,我认为可以推动落实“传帮带”的导师制度以及建立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的经验是助力青年干部迅速成长的“推进剂”,青年干部也已具备了带新人的能力,在队伍中配备新人、建立青年人才培养“导师制”是铺就人才培育的“快速道”。另外,青年干部所处的岗位不同,面对的难题不同,需要综合考量青年在工程建设、业务维护与科学研究领域的贡献,让更多埋头实干的人才“冒”出来。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李媛翯

围绕三个“聚焦”,激发气象青年建功立业动能。

气象青年富有朝气、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是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团务工作者,我们要在用好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各项举措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三个“聚焦”,进一步激发气象青年建功立业动能。

聚焦思想引领。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和引导青年,持续加强基层团组织和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提升青年理论学习系统性,助推气象青年筑牢理论根基。

聚焦实践锻炼。充分发挥新入职青年的激情,加大实践锻炼力度,助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技能,强化青年对气象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聚焦心理健康。及时关注青年的心理状况,通过组织开展缓解压力、探寻自我的课程和活动来帮助青年员工减轻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提高青年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未来,我们将为青年继续做好服务,引导青年成为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作风,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谱写新的气象篇章。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王瑞春

锻造气象“芯”,在建功新时代的最好舞台。

    建功新时代需要志存高远。数值预报中心“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十年磨剑,突破了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我们会继续奋力向前,向着下一代地球系统模式进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建功新时代需要脚踏实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面对动辄超过百万行的模式代码,设计好每一个方案,推导好每一组公式,编写好每一段代码都极其重要,因此细心打磨、发挥工匠精神,是青年参与地球系统模式研发的最好方式。

建功新时代需要团结协作。数值预报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下一代地球系统模式涉及海、陆、气、冰等多个圈层的紧密耦合。青年们团结协作,把每一项工作汇集到整个系统中去,定能聚沙成塔,汇聚起强大的“芯”力量。

让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团结协作锻造强大的气象“芯”,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提供新的“国之重器”!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李蔼恂

融入基层,从气象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工作以来,我主要负责行业气象服务并进行科研工作。2024年初,被选派到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在这里,我积极主动融入一线,发挥青年专家“帮手推手”和“桥梁纽带”作用。

持续开展青年干部调查研究实践和下基层服务锻炼活动,可以让青年以干代训、以行增效,在调研和服务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真正做到“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

对于加强青年工作,我认为要将其融入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局中。

推动开展气象文化传承、弘扬、培植、传播行动,可以让青年从气象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达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

青年干部是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我认为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为青年人才科技创新提供平台;开展气象部门国省市县四级青年一对一“结对子”人才培养活动,推动青年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陈军明

在“未来之城”播撒创新种子。

作为气象青年,我们正在雄安这片沃土上播撒创新的种子。河北省雄安新区气象局有很多入职两三年的年轻职工,就是这样一支年轻队伍,肩负着打造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先行区的重任。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拼搏精神,全方位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部署,积极推进雄安新区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

我能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结识一批优秀的气象工作者,感受他们激情似火的干事创业精神,感到十分荣幸。这也让我对未来工作有了不竭的动力,我将努力发挥“传帮带”作用,让每一名到雄安工作的年轻人都能在学术上有所收获,以项目目标为牵引,指引科研方向,激发他们对科研的热情,推动科技“造血”,着力提升雄安新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王飞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刚入职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以下简称“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时,我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基层锻炼,完成从学生到气象工作者身份转化的同时,基本熟悉了地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流程,了解到我所从事的工作不光要“上借天时”,还要“下接地气”,这对我参与编写《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参与建立“横边纵底”的新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来,按照单位要求,我的工作方向发生调整,知识短板让我深感“本领恐慌”。恰好当时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推出导师制青年培养政策,让我静下心来沉淀自己,通过不断探索和耕耘,我逐渐成长为单位青年骨干。2023年,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又出台青年导师政策,我从十年前的培养对象转变为新入职同事的青年导师。作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青年干部培养提升系列举措的受益者、实践者、传播者,希望通过我的经历激励引导气象青年见贤思齐、争创一流,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叶奕宏

我们,是见证者、讲述者,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作为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我们是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见证者、讲述者,此外,我们还有两个身份:

一是把握新形势新需求,当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参与者,尤其是在“高质效保安全”方面。去年,在台风“杜苏芮”防御应对一线采访时,我看到超长直播接入了地方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大屏,了解到一线指挥决策单位很需要递进式服务与伴随式科普互为补充,为科学部署提供支撑,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自觉承担职责使命,做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推动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作为上会记者,在向委员代表征询气象建议的同时,也在宣传、推介气象发展成果。这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对于气象现代化,我们可以,更需要成为社会了解行业的“眼睛”,行业链接社会的“纽带”,乃至是世界了解中国气象的“窗口”。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深入基层一线,讲好中国气象故事,发出气象强音。

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刘雪玲

新时代的青年,应勇于担当。

近年来,华云先后组织派遣160人次赴21个国家完成31个国际项目建设。我也多次赴非洲、中亚等艰苦地区参与项目实施。在国际项目建设中,背靠祖国、心怀国之大者,这始终是华云青年行走世界的底气。海外公民的一句句“China,good (中国,真好)”和竖起的大拇指,不仅肯定了我们的付出,更彰显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勇于担当的华云青年是国际气象项目成功建设的基石。我们遭遇过龙卷风和强沙尘暴,在45摄氏度超高温下连续工作,感染疟疾……但华云青年迎难而上,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气象答卷。

如何让青年工作更具实效,我期望:继续优化培养途径,为青年提供更多国内外学习交流和实践机会;加强青年人才激励,使青年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倾听解决青年诉求并建立反馈机制,确保沟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 陈超

锤炼过硬政治品格,努力成为行家里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结合我从事的气候变化管理和国际谈判工作,对这个要求体会尤为深刻。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作为气候变化基础科技支撑部门,我们主动作为,一方面加强气候变化业务能力建设,推动构建事实—影响—服务全链条的气候变化业务体系。另一方面,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科技支撑,发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内牵头部门作用,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而做好这些工作都需要过硬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当前,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出加快推动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这也对气象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要加快提升业务能力。要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技术,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科技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也创办了“科技青年说”学习研讨活动,定期组织青年同志和科技工作者学习交流,这些活动作为了解一线科技工作者实际需求的调研渠道,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支撑。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 张琳

让青春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激情飞扬。

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出台《“青春奋进新征程”气象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进行系统谋划和部署。气象青年干部也在各自岗位上成才成长、建功立业。结合工作体会,我想谈一谈作为青年干部共同努力的方向,与同事们共勉。

第一,站位要高——青年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机关意识,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充分利用机关学习报告会的平台,培养“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自觉。

第二,工作要实——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增强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到基层一线、艰苦复杂环境、关键吃劲岗位历练,真正做到增智慧、长才干、强作风。

第三,底线要牢——要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守牢廉洁自律的底线。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第四,作风要好——要注重培养良好工作作风,对人处事形成公道正派之风,日常工作形成严谨细致之风,业务工作形成专注务实之风。相信气象青年干部成长必定会在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征程中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责任编辑:包宁)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