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服务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丨探天测地筑梦行 踔厉奋发谱新篇
——气象探测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纪实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质量管理 稳中有进

五年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以下简称“探测中心”)坚持标准先行,保质量、提效率、强效果、严管理,推动观测数据提量、提效、提质。

“稳”的基础更加牢固——

标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作为气象部门首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定的“一级”标委会,探测中心承担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工作,主持参与制定已发布国家标准61项、气象行业标准108项、复审标准300余项。

加强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关乎全面提升气象观测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探测中心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发挥全国体系支撑作用,实现流程自动化和标准化。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对天气雷达等设备站网管理、维护维修、质量周报3种业务过程的实时执行监控,实现全国气象观测制度树信息化管理,完成全国内审库表信息化建设。

同时,国省加强互动,打好观测质量提升“组合拳”。建立监视-质控-评估-反馈-改进全链条闭环质量改进流程与日反馈-周报告-月评估-年清单-专项整改数据质量评估机制,实现9大类观测设备质量问题的无缝隙滚动监视整改。建立健全“国-省-企”共同参与的质量会商制度并实现国省质量改进全流程闭环的信息化管理。

“进”的动能不断蓄积——

气象计量是实现气象观测量值准确可靠的技术规则,更是气象探测的基础性支撑。探测中心探索出一条国家级计量业务全国部署、省级计量业务全省部署的新路子,保障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准确、可靠和统一。

国家气象计量站能见度计量检测实验室先后在上海、安徽合肥投入业务应用,降水现象计量检测实验室也在合肥建成。从2020年起,全国先后新建33个地市级气象计量实验室,有力提升气象计量能力。研制日照时数、长波辐射、大气电场、能见度和降水现象计量标准装置并通过业务化应用。

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

2023年5月,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中心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以下简称“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成功业务化试运行,“动静态”相结合的标校体系,填补国内天气雷达天线关键参数远场实测这一空白。同年8月,《国家级气象计量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发布,运行步入规范化管理。

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探测中心制定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牵头省级自动化计量能力试点建设,初步建成全国气象计量业务信息化系统;制定省级气象计量信息标准数据格式,逐步实现江苏、山东等国家级自动站国省气象计量信息互联互通。

全国标准辐射仪器量值比对

“好”的效应持续显现——

气象重点工程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重要民生工程。探测中心依托重大工程负责人体系,构建环环相扣、运转有效的全链条重点工程管理体系,在补短板、站网、雷达、海洋和山洪等重点工程实施过程中,有效支撑综合观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综合保障等,持续发挥工程建设效益。

目前,工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业务体系,观测要素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极大提升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的捕获能力;X波段天气雷达首次全国业务应用,实现“大雷达”警戒与“小雷达”精细化观测;北斗通信传输的六要素智能观测自动站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大范围建设,L波段探空体制全面优化升级为北斗导航探空体制;新增10个大气本底站,填补16个气候关键区的大气本底观测空白;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首次实现S波段业务雷达离站标校,5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业务运行 贯通协同

气象雷达是“把脉”极端天气的“利器”。探测中心打开“全国一盘棋”雷达技术创新格局,发挥好气象雷达“顶梁柱”作用,持续将雷达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具体成效——

移动雷达车

探测中心采用“实体机构+联合体”方式组建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中心,攻关雷达标准化技术、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制标准X波段雷达、气溶胶激光雷达等装备;制定相控阵雷达暗室测试标准,组织开展大型相控阵雷达暗室测试;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实现雷达全链路标定;天津气象雷达研究试验中心开展算法中试业务;推动全链条雷达质量控制,质控准确率达98.98%;建立5大类13余项雷达性能在线评估方法;实现强对流核心算法自主可控。

拓展气象雷达服务行业,为铁路、电力等部门提供龙卷风和强对流大风监测产品;开展相控阵雷达标校行业技术服务,实现雷达性能远场全链路绝对标校;面向公众提供雷达拼图产品服务,年点击量超1000万次。

与此同时,探测中心通过打造高质量国家级机动观测业务,创新建立“云+端”高空观测模式,推动垂直观测业务化运行,不断提高观测数据的精细化水平和时效性为预报预警服务——

海燕气象无人机

构建国-省联动的“一体两翼两基地”机动业务布局:成立四川省自贡、海南省博鳌国家级无人机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完成两架无人机交付,无人观测艇平台成功下水开展试验,建设地基移动垂直观测平台。利用高空大型无人机开展高原气象观测和台风地-海-空-天协同机动观测业务,创新建立观测-预报互动机制,实现观测资料快速同化应用。

开展基于北斗导航探空的智能观测,完成8类功能需求设计、测试大纲编制及装备许可技术支撑。推动基于北斗导航的第三代探空系统业务转型,完成全国北斗探空站址布局设计和建站技术支持。

全面系统开展地基垂直遥感观测数据质量评估及改进工作,数据可用率由72.3%提升至94%,达到业务准入要求,组织全国相关台站开展4次垂直观测业务技术培训,推出强对流指数、云水相态识别等6项新垂直观测产品。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与生态环境正发生剧烈变化。大气本底站——观测与天气、气候、环境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大气成分,是地球不可或缺的“体温计”。

海上多波段云雾观测无人艇

探测中心规范技术源端,国省联动召开大气站网质量例会,实现大气本底观测项目考核覆盖率由2.5%提升至100%,建设国内最长序列本底温室气体、质量浓度等20个数据集。在世界气象组织(WMO)降水化学全球比对中,与美国等6个实验室并列全球第一,本底站温室气体数据正确性达到99.1%,全国酸雨观测质量人工和自动观测pH优秀率分别提高4.5%、6.6%。

数据应用 互联互动

观测是预报和服务的基础,探测中心坚持“观测即是服务、观测及时服务”的理念,打造天衡天衍业务系统,系列高价值观测产品推广至全国,并着力打造常态化观测预报互动服务,供给功能强大、气象灾害指征鲜明的气象观测产品——

横向强化联动。历经五年发展,探测中心国家级气象观测实时业务平台与中央气象台建立观测与预报交互“早间会商+技术复盘+监测报告”的“三主动”常态化互动机制,与国家气象中心组建华西秋雨、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服务、京津冀首都强对流等多个专班,形成以预报需求为导向、观测产品为支撑的常态化、多样化观测与预报互动业务机制。

海洋气象锚碇浮标观测站

纵向抓好咬合。国家级气象观测实时业务平台已与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国省互动工作群,实时共享天气监测快报、实况观测信息。探测中心选派9名专家赴辽宁、宁夏等12省(自治区)推介天衡天衍业务平台,同时建立国省观测技术复盘制度,开展全国培训,进一步增强省级观测预报互动能力。

共推跨界合作。探测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天气雷达空中生态监测预警系统,向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提供空中生物监测服务材料,多次精准预测昆虫和鸟类的数量、迁飞方向及速度等。

广东博贺国家综合 气象观测试验基地

提升应用成效。围绕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观测服务保障工作,建立“专版平台-专项产品-专向服务-专家指导”的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开发天衡天衍专版,实现国省市三级探测观测质量保障和实况产品精细化联合服务;组建技术服务专班,派驻专家现场保障,“前后方联动”及时传递综合立体气象监测信息。同时,大小雷达组网拼图系列新型产品亮相成都大运会,并于杭州亚运会首次实现雷达运行智能诊断和故障预测。

国际合作 扩大“朋友圈”

探测中心以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新气象吸引四海宾朋:多方位、多层次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全球气象治理、推介中国先进气象观测技术,为全球气象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这是一个国际“会客厅”——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建立常态化业务合作,先后邀请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专家交流访问,将相关经验应用于业务发展。聚焦探空和移动观测系统援建、大气成分监测等内容,与阿联酋、泰国、巴基斯坦、越南、蒙古国等国开展双边合作。

这是一个推介“新平台”——积极承办国际会议,共举办WMO二区协建设会、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综合观测系统(WIGOS)实施研讨会等国际会议13次,积极推介探空、雷达、温室气体等方面先进经验,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中国方案。

这是一个创新“策源地”——WIGOS区域中心(北京)(RWC-Beijing)、WMO区域仪器中心(北京)(RIC-Beijing)、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地面基准站网(GSRN)牵头中心等国际中心纷纷落地,深度参与国际治理。

2021年,RWC-Beijing成为全球首批获得WMO官方业务认证的WIGOS区域中心,履行面向WMO二区协35个会员的WIGOS元数据管理职责、WIGOS质量监视及异常事件管理职责,着力打造RWC核心业务系统,全面提升观测数据质量管理能力。此外,该中心还在统一标准规范、改进观测质量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被WMO二区协列为典范。

RIC-Beijing与巴基斯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气象部门建立常态化的国际仪器比对合作;为印度尼西亚、蒙古国等国提供技术支持;主导修订气象领域首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标准,共促气象科技能力提升。

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被认定为GSRN牵头中心,由探测中心承担。如今,已开发GSRN全球网站,设计GSRN业务系统并接收全球GSRN站点的数据、元数据,形成产品并实时对外提供服务;完成首批GSRN站点遴选,最终有17个站点入选。

搭平台 汇聚技术人才资源

创新平台是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集聚人才的“强磁场”。

五年来,探测中心聚焦气象科技重大需求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搭建了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探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天津气象雷达研究试验中心、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联合实验室及北京象元气象观测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

从“夯基垒台”到“厚积成势”,探测中心以平台为媒,汇聚技术资源,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首次实现S波段业务雷达离站标校,多项标校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天津气象雷达研究试验中心持续开展算法与软件中试业务;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气象观测装备工程化、产业化发展;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重点攻关气象探测领域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探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开展多项科技成果测试和评估,推进气象探测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发展转变;25个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以观测试验为载体,探索新装备、新技术、新方法业务应用;北京象元气象观测技术研究院建立以技术、专利、资本为纽带的实体化联合与合作机制,建立研发实验室,引领社会力量,在雷达观测、垂直观测、农业生态等重点领域高效、快速突破技术瓶颈……

探测中心引导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研发机制,开展以雷达观测为核心的关键领域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创新联盟,构建从实验研究、中试熟化到业务转化的系统化服务体系,疏通科技创新成果向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的快车道,推动科技成果及时应用到产业链上。

聚项目 支撑科技研发

气象科研项目是推动气象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探测中心围绕观测试验、装备研发、产品研发、芯片研发等细分方向,于2021年开启“观测试验计划”“超越计划”“优质计划”“芯片计划”四大计划,并配套设立科技创新项目、科技成果孵化项目、青年科技课题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科技研发支撑。

2023年,探测中心着手探测领域气象科研项目“谱系”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形成中远期发展目标“树状图”和年度任务“迭代更新”相结合的研发需求储备库,引领以国产化装备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主线的自主创新,形成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研发、科学试验、业务应用的业务型科研链条,促进业务装备技术进步和产品能力提升。

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大型观测试验,多项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脱颖而出——建立往返式智能探空系统;创新性开展 “垂直观测业务”;首次实现我国无人机海洋综合观测和青藏高原气象观测;完成基于平流层飞艇的气象观测试验,首次实现长航时驻留观测以及全球环绕观测;探索引领海上关键区机动云雾观测发展,成功研制我国首个适应海洋复杂环境、具备高海况航行能力的无人机动多波段云雾观测设备……

强队伍 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在中国气象局党组引领和相关职能部门支持下,探测中心系统谋划建设高水平探测人才队伍,明确人才发展目标,完善人才制度,培养引进业务服务、科技创新、工程技术、综合管理等领域拔尖人才,以人才高质量发展赋能探测事业高质量发展。

探测中心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从首席科学顾问、首席专家、业务骨干三个梯度分层次、分批次引进人才,已精准引进各类人才10余名,招收访问学者人数呈现规模式增长。强化人才储备与培养,中心目前的职工队伍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占比达80.7%,具有博士学历的有52人,正高级专家41人。特别是近五年,在政策引导、岗位建功和机制激励下,正高级职称人员增加22人,占比提高8.8%;副高级职称人员增加30人,占比提高2.7%。

探测中心还依托气象雷达研试中心等平台,开展各类业务岗位素质培训、新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等,保证各类人才每年至少参加1次相关培训。

创新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测中心在雷达、地面观测、垂直观测、高空观测、机动观测、大气成分、海洋观测、生态与农业等领域组建创新团队。2023年,雷达气象团队入选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垂直协同观测与应用”“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天气雷达标校技术”等团队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创新团队。

牢记嘱托 用奋斗书写探测答卷

气象探测领域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尽管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却有着共同目标——以实干促实效,在充分发挥气象探测的“基础性”功能和“先导性”优势中勇担使命、开拓进取。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准确、及时、创新、奉献”气象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传承力量。

陈玉宝 雷达运控室主任 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

我带领团队建成包括54项关键参数的“动静态”相结合的标校体系,研制国内领先的天气雷达信号处理器,多模式切换、协同观测等智能应用方法,有效提升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的识别率。同时,积极谋划雷达装备发展,针对相控阵雷达设计“近场+远场+远场”的标校方法,提出并设计曲面相控阵雷达。未来,我和团队还将继续书写青春的故事,让奋进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步志超 雷达运控室副主任、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

我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开展多层级雷达数据质量改进,首创信号处理实时校验技术,优化8项业务标定方法,开展组网雷达量化评估。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团队解决了多项业务技术难题,雷达组网回波一致性成功降至2.97dB以下,雷达数据质量大幅提升。放眼未来,我将继续投身雷达事业,为我国气象探测装备再添新翼。

王箫鹏 雷达运控室副主任、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

天气雷达是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重要利器,而高精度的标校是确保其数据质量的核心。我和团队全力推进天气雷达新型标校体系建设,经过近三年的攻关,让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先后投入业务应用,WMO二区协(亚洲)主席阿卜杜拉·拉希德·阿卡杜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目前我正联合多方力量积极谋划“十五五”期间我国气象雷达标校体系建设,以期更好地护航气象高质量发展。

郭建侠 数据质量室副主任、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

我带领团队创新开展了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站网评估,优化设计专业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攻关探测环境影响科学评估、数字孪生大气及综合气象观测产品,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多次担负重大活动一线保障任务,为全国天气与气候监测预报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发挥了显著效益。我将继续坚守岗位,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在探测强国梦的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吴东丽 系统室副主任、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

过去70多年农业气象观测都以人工观测为主。我作为农业气象观测技术创新团队首席,带领团队攻关多年,解决了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为推动自动观测跨越式发展汇入新力量。我将继续探索和深化农业与生态观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应用,全面推动农业与生态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

李翠娜 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

作为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我长期扎根业务一线,带领团队突破传统单一质控和产品技术瓶颈,发展地-空-天观测数据多源协同质控和融合产品等技术,从无到有建成天衡天衍-数据质控实时业务系统,实现九大类观测分钟级质控全覆盖,创建“监视-质控-评估-反馈-改进”全链条闭环质控和评估业务体系。我们将持续把“监测精密”体现在管理精细、产品数据精准上,发挥出观测数据和产品的最大效益。

梁宏 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

我秉持装备、产品生成和应用服务全业务链条贯通理念,从事北斗/GNSS水汽探测、三维水汽层析以及水汽变化与降水关系等业务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同时,牵头研发国家级水汽探测业务系统,水汽业务产品在常规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发挥着业务效益。我将不忘初心,牢记强国梦的使命担当,以“创新、奋进、团结、奉献”为激励, 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曹云昌 正高级工程师

我带领导航卫星气象观测团队,持续对汛期导航卫星水汽观测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持,为系统稳定高质量运行提供助力。在多次极端天气过程中,提供的产品有力支撑了防灾减灾工作。新的征程,我和团队将在不忘初心中汲取前行力量,在牢记使命中展现担当作为,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共同书写气象探测高质量发展的新辉煌。

古庆同 高级工程师

我长期致力于雷达设备端业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开发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ROSE)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2023年,我被选为第一批中国气象局下基层服务锻炼青年专家,从地势平坦的北京来到群山起伏的贵州,深入基层了解气象科研业务现状和需求,支援贵州开展在天气雷达资料方面的应用。我将继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行走山水间,擦亮雷达“慧眼”。

(文字由刘倩、罗澜、刘蕊、于桐、闫辰宇整理 图片由探测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