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舟山气象因海而生、因海而立、向海图强。近年来,舟山市气象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气象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目标要求,着力打造“海洋气象探测基地、海洋气象科技创新应用基地、海洋经济特色气象服务基地”和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为舟山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初心如磐
党建引领打造人民满意气象
近年来,舟山市气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打造人民满意气象,每年办好“气象为民服务八件实事”,助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世界一流强港、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聚气发展”的供油锚地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市气象局科学设计锚地气象预报服务产品。通过深入调研确定预报时效为5天,预报要素为风力、风浪、能见度,风力精细到米每秒、风浪精细到0.5米、能见度精细到米,预报时间精细到3小时,研制出一套地域特色鲜明、生产作业融合度高、图文并茂的舟山锚地供油气象指数产品,被油气业界誉称为锚地加注油三大指数之一。同时研制发布《锚地供油作业气象风险等级》地方标准,推进锚地加注油气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目前,市气象局在舟山6大港区、18个大型港口、5大加注油锚地、10条岛际客运航线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并用作海事监管签证的重要参考依据,助力相关行业抢抓有利安全作业时机,为舟山建成全球第四大保税加油港提供气象支撑。经统计,各港区每年可增加作业天数28~95天,各海上加注油锚地每年可增加150~180天,大大提升了涉海安全保障水平和生产作业效率。
“我公司主要做LNG(液化天然气船)储存转运,船只要一开动就会产生费用,LNG一天的滞港费就要几十万美金。通过气象部门提供的专业服务,我们可以提前15天获取港区气象预报,在48小时靠离泊时间窗口依靠精准气象服务科学组织作业。”新奥舟山LNG接收站港务经理赵娜娜对此深有体会。
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市气象局获评全国、全省气象部门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支持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市“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六年获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评优秀等次,并涌现出一批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赵虎炯为代表的先进典型。
嵊泗新一代天气雷达 图/张恩泽
科技驱动创新
“数智”气象迈出坚实步伐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是气象现代化的“内功”。市气象局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着力打造海洋气象探测基地和海洋气象科技创新应用基地,不断提升气象“硬实力”。
打造海洋气象探测基地,不断完善气象精密监测体系。舟山市本级和两县两区已初步建成由S波段雷达、X波段雷达、风廓线雷达、云雷达组成的强天气垂直探测体系,建成由K波段测雾雷达、激光测雾雷达、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组成的海雾监测网络,陆域自动站网密度提升至2.75公里,气象探测范围延伸至邻海基线以东;依托国家综合气象观测(海洋专项)试验外场开展电离层测高、北斗海浪与海面风监测试验;建成重要实况分钟级铃音报警平台、基于WebGis的多源观测数据融合展示平台等。
打造海洋气象科技创新应用基地,持续提升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市气象局建成沿海和渔场风力智能网格精细化订正释用平台、基于海底地形订正的近岸海浪精细化预报系统、乡镇暴雨精细化实况和预报业务系统。3个预报服务类算法归集省平台,渔港精细风力客观预报系统在全省推广。2023年暴雨预警提前量达51分钟,大风预警提前量达7.5小时,强对流预警提前量达78分钟。此外,建成政府防灾减灾决策、舟山气象预警码、渔船安全精密智控、锚地供油、智慧港航、海岛综合交通等场景化精细气象服务平台。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齐头并进。市气象局以舟山高影响灾害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为重点,建立3个科技创新团队、海洋气象服务创新团队,与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实验室和省级科研业务单位开展科技创新协作。入选省气象局人才计划人数从2019年的1人增加到10人,其中1名正研入选省气象领军人才。
2021年11月,舟山市气象局正式发布全球首个锚地供油气象指数。
锚定国家战略
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服务现代化是气象现代化的“外功”。市气象局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试验区、海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拓展和深化海洋气象服务,更好发挥气象助发展、惠民生、促生态作用。
“气象部门划分了六大港区,针对性开展预报预警服务,给我们科学决策调度提供了重要支撑。”舟山海事局定海海事处副处长麻佩军介绍,舟山南北横跨120公里,千余座小岛码头的朝向、潮流各不相同,海域气象情况比较复杂,以重点作业海域精细预报促进涉海精细监管势在必行。
精细化渔场气象服务守护“海上粮仓”。气象部门每天制作江苏南部到福建北部近外海13大主要渔场7天气象预报,通过舟山(普陀山)海洋气象广播电台面向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百余万渔民发布;渔船精密智控气象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到市、县(区)海洋经济局和各乡镇船舶管理站;与市海洋经济发展局、海事局建立渔场10级以上大风渔船避风联合会商机制;开展主要海水养殖基地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并提供浅层水温、浊度、海水含氧量等监测实况服务;推进省级特色海洋水产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水产养殖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开展海水养殖气象服务。
聚焦交通强省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为甬舟、舟岱跨海大桥以及甬舟高铁等重大工程提供施工期气象服务;开展绿色石化、修造船、油品和粮食储运等临港产业气象服务;协调并配合省气候中心开展跨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鱼山石化基地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参数研究。
助力海岛乡村振兴共富。推出岱山拷门大坝观浪指数等24个带有“地理标识”的本地特色旅游气象指数,赋能海岛乡村游红利释放增收36.5%;定海东海云廊旅游区获评“中国天然氧吧”,17个乡村获省级优质生态气候品牌称号;开展休闲渔业气象服务,保障安全高效营运,促进渔民转产转业;为866家农业大户开展农事气象服务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清新空气监测站网,联合生态环境局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建立落实改善生态环境人工增雨工作机制;向市领导呈报《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评估报告》,为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提供决策支持。
2023年,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鼠浪湖港区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成功靠泊。图/方毅
主动互动联动
创建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
2023年,市气象局在“4·15”雷暴大风到来前提前12小时开展“梯次化”服务,让所有作业船只赶在海上大风来临前安全进港。每当面临重大天气特别是灾害性天气时,海岛舟山是如何防灾减灾、守护一方安澜的?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先导作用、让精准的气象预报快速传导至基层,近年来,市气象局基本构建起与“政府统一领导、气象预警先导、部门牵头联动、属地全面负责、基层积极响应、公众广泛参与”防灾减灾机制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面向基层治理与决策服务,市气象局重点完善与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和防汛防台风“1833”指挥体系相衔接的重大天气“梯次化”服务、部门联动、高级别预警“叫应”等制度;建立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靶向精准发布、短信全网发布、应急广播、网格员平台和地方主流媒体全面发布的气象预警发布传播体系,推动相关部门制定职能管理领域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联合相关部门形成防汛合力,市气象局与海洋经济、港航、海事等部门建立渔船避风、大轮引水与靠离泊方案联合会商机制;与资源规划、水利、城管等部门开展合作,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更加紧密,气象风险预估业务有效开展;开展基于气象影响阈值的重点行业气象告警提示服务;与市金融监管分局签订“保险×气象”合作协议,推进气象指数保险、巨灾保险和气象灾害风险减量。
此外,市气象局还推进网格员、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职能整合,“三员合一”最大限度发挥基层管理职能;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实施气象科普视频“六进”行动,建成中国台风博物馆等国家、省级气象科普基地。
……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舟山气象人将积极作为、接续奋斗,为加速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推动舟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李悦 王敏 王郭琪 曲琦)
舟山气象预警码(手机端)
定海:量体裁衣 助力开发气候旅游资源
舟山市定海区地处东海之滨,城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时受台汛之苦。近年来,为解洪涝之患,定海区一体推进五山水利重点工程,并在此基础上高标准打造融汇千年文脉、共建共享的东海云廊旅游区。
定海区气象局为五山水利工程、东海云廊旅游区“量体裁衣”提供系列针对性服务。一方面聚焦防灾减灾,为工程建设和旅游区的开通等系列活动提供递进式精细化气象服务,积极参与区政府“台风智防”数字化应用系统气象子模块建设,助力智慧化除水患、增水利;同时开展“降水强度对定海土壤饱和度、地表径流的定量影响”研究,为城区防涝和科学调度水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发展旅游气象服务,广泛收集历史台风资料,配合打造旅游区“台风印迹”科普景观打卡点,并充分挖掘旅游区气候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海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024年1月,东海云廊旅游区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金琬贻)
普陀:深化服务 打造数字未来海岛乡村
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地处舟山群岛东端,曾被视作偏远的极岛小镇。一部电影《后会无期》,使其声名鹊起,成为很多人旅行的“打卡地”——奔赴星辰大海、赏世纪第一缕曙光、体验离岛慢生活……
近年来,普陀区以增强旅游舒适度为契机,致力将东极打造成“数字+民宿”“数字+海洋”“数字+渔业”“碳汇+旅游/养殖”等集多元化产业于一体的数字未来海岛乡村。
为此,普陀区气象局在东福山、庙子湖、青浜等旅游景点布设微型自动气象站,为旅游气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深入挖掘气候景观资源,梳理东极天然景观和与气象相关的民俗、传说、史料等文化资源,将气象文化融入百米“极地气象文化长廊”和台风景观石——“浪送石”,成为强化旅游体验的加分项。(谢蕾)
岱山:数字气象 为休闲渔业注入新动能
休闲渔业,是岱山县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也是当地经济新增长极。
为壮大这一新增长极,岱山县气象局相继推出休闲渔业全链条气象综合风险预警服务,研制发布全省首个《休闲渔业气象风险等级》地方标准,推动县政府出台实施《岱山县休闲渔业管理补充规定(试行)》,将全县休闲渔业营运时间从全年7个月延长到12个月,促进渔民增产增收,连续十年保障实现全县休闲渔船气象安全“零事故”。同时不断推进“数智化”建设——完成微信服务号中休闲渔业模块升级,新增休闲渔业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区划模块、海上应急撤离路线、休闲渔业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等,创建休闲渔业多媒体展示端,使之满足气象综合风险标准化休闲渔业专项服务需求,有效保障广大游客和渔民安全,助推渔业转型升级和海岛新型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岱山气象部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做精做细休闲渔业气象服务,保障游客人身安全,助力渔区共同富裕。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今年6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在舟山调研时,对岱山县休闲渔业气象服务给予肯定。(于梦颖)
嵊泗:加密监测 保障海洋气象服务
“一分岛礁九九海”,形容的就是浙江省海域面积最大、陆域面积最小的嵊泗县。嵊泗东向太平洋,背靠长三角,海洋是嵊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底色,做好海洋气象服务尤为重要。
嵊泗县气象局以海洋渔业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全省先行试点为抓手,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围绕海洋气象要素保障同向发力,布局海洋气象观测设备。2023年以来,嵊泗新建1部风廓线雷达、2个渔港自动站、2个应急传输通信卫星小站,共享53个海雾监控点位,完成新一代双偏振天气雷达升级。同时,在舟山国家综合气象观测(海洋专项)试验外场开展海洋气象探测试验,引入北斗实时海况探测系统、卫星导航探空接收机等,提升试验外场探测能力。2024年,地方政府增补投资建设4个海水养殖气象站、10个船舶自动气象站。通过对内提升、向外引进、共建共享,实现重点涉海领域气象监测基本无盲区,以海洋特色监测体系建设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支撑基础。(吴卉 卢俊宏)
(图片除署名外由舟山市气象局提供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