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已来到2025年。
刚刚过去的一年,气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在广袤的田野上,精准的气象预报助力丰收的喜悦;在繁忙的交通运输中,气象信息为出行安全提供有力指引;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气象服务保障各项工程顺利推进…… 气象的力量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望2025,每天都在和气象打交道的“您”,一定还有很多话要说。本期年度策划特别邀请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群体一起讲述新年新期待。
职业农民何涛
提高粮食产量需要优质气象保障
何涛在地里察看苗情。
何涛,来自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是一名驰骋在现代农业天地里的新型职业农民。2024年,伊川遭遇持续干旱,正当何涛等人一筹莫展之时,县气象局及时出手,通过人工增雨改善了土壤墒情。自此,气象成了他的“诸葛先生”,凡事先要问一问。
“气象部门,门最好进,事最好办,有求必应!”说起2024年小麦灌浆期遭遇的罕见旱情,以及他们到伊川县气象局请求组织人工增雨作业的经过时,何涛仍赞不绝口。“大旱之年,防灾止损,不但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关键还稳定了我们这支职业农民队伍,提振了年轻人的创业信心。”
说起从事农业这几年的经历,何涛戏言自己痛并快乐着。痛的是,这几年豫南多雨,豫西时常干旱,灌溉、排涝投入成本持续增加;欣慰的是,只要遇到困难,上至地方政府,下至职能部门都会鼎力相助,气象部门更是有求必应。
如今的何涛,早已成立了职业农民运营团队,在河南省南阳、新乡、驻马店和洛阳市等地承包了一定规模的土地,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向着更高的目标出发。“计划三到五年,在全省拿下二十万亩土地,打造省内一流的职业农民运营团队,让更多年轻的职业农民在黄土地上实现创业梦想!”
何涛还向笔者算了一笔账,投资农业粮食生产,风调雨顺,一亩地一年的收益也就三五百元钱。按照作物生理用水周期,小麦全生育期需要5次灌溉、玉米需要3次灌溉,一次灌溉,每亩地成本最少在50元。“气象部门多成功实施一次人工增雨作业,对我们团队来说,就会节约几十万、上百万元的灌溉资金投入!”
对于2025年的期待,何涛说,每一次气象预报预警、农业气象情报服务都是“及时雨”,希望气象部门多关注他们职业农民这个群体,帮助解决他们急难愁盼的气象灾害有效防御问题。
“提高粮食产量,必须有良种,有良法,有优质的气象保障。”何涛在祈求风调雨顺的同时,更渴望气象部门能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把最新的气象预报预警第一时间传递到职业农民手中。(徐贵勤 刘瑞)
群测群防员卓化勇
携手让气象服务覆盖到更多偏远地区
卓化勇巡察地址灾害隐患点。
卓化勇是湖南省慈利县金慈街道长潭河村一名普通村民,也是一名基层群测群防员。
在从事群测群防工作的这些年,他始终坚持每日必查的工作方式,从早上8时开始巡查工作,一次巡查要走上10公里的路。特别是在雨天,更是随时都紧盯着隐患点的情况。“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领域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在自然灾害的汹涌波涛中为基层防汛工作人员指引着方向,意义重大、责任艰巨。”卓化勇说。
“2024年3月31日0时左右,我与村干部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地组织住在险情地带的群众转移。一边安抚着惊慌失措的村民,一边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大家向安全地带撤离。20分钟内便转移了10户55名村民以及炉慈高速公路项目部的75名工人。”卓化勇回忆,正是及时转移,才避免了后续人员伤亡及更大的财产损失。“在此我要真诚地向气象部门表示感谢,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才能更及时地感知风险,及早应对。”
“汛期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对基层,对气象部门都是严峻的考验,从数据监测的准确性到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覆盖面,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差错。我们希望与气象部门能有更紧密的交流,得到更加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卓化勇对气象工作常常怀有敬畏之心,“每当看到因为预报预警及时、成功避灾的故事,内心深处涌起的那种成就感和欣慰感往往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样的结果离不开气象部门的付出。”
谈起2025年的计划与期待,卓化勇表示,将更加坚定在防灾减灾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的决心和信念。同时愿与气象部门一起携手,让气象服务能够更加普及,覆盖到更多的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确保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取到准确的气象信息,从而有效减少因天气变化带来的损失。(张婷婷 丁士杰)
文旅局副局长张志华
期待气象与文旅更好相融相伴
2024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带动了山西全省的旅游热潮,大宁的文旅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
“春赏山花烂漫,秋观红叶满山,夏享清凉舒爽,冬品雪韵悠长,大宁县独特的四季景观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气象服务则为游客开启了观赏这些美景的窗口。”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志华介绍,“针对大宁县独特的四季景观,当地气象部门化身‘四季向导’,为我们提前锁定最佳游览时段。”
“大吉 520”黄河英雄会汽车越野挑战赛发车现场
2024年5月2日,“大吉520”黄河英雄会汽车越野挑战赛在大宁县激情开赛。来自国内30多个省市的500多名参赛选手齐聚黄河畔,以车会友,巅峰对决,吸引众多周边群众和赛车爱好者前来观看。气象部门在赛场附近架设便携式气象监测设备,实时关注温度、降水和风速等气象要素,逐小时为组委会滚动更新实况信息,逐3小时更新天气预报,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
2024年7月30日,“黎庶永大宁 山水共延长”大宁·延长文化交流文艺晚会在大宁县小金殿广场精彩上演。在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提示下,晚会活动提前30分钟开始,完美避开降雨时段。
以上这些,都让张志华印象深刻。“大宁县文旅活动缤纷多彩、游客出行热情高涨,这些背后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有力支撑。”张志华在点赞气象服务的同时,提出了更多期待。
“期待气象与文旅更好相融相伴,共促发展。”张志华说。“2025年,希望气象预报更精准、时效更长,特殊天气能提前多日告知,为文旅产业应对复杂天气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建议,让我们据此优化旅游项目安排;在灾害来临前充分准备,携手打造更具韧性、魅力的文旅环境,让游客四季畅游无忧,推动文旅事业蓬勃发展。”(王云亮)
铁路信号工王瑞阳
气象助力 畅通人民幸福轨道
王瑞阳在“天窗”作业时间开展巡视,检查电缆盖板等情况 。李波 摄影
铁路信号被称为“铁路的中枢神经”,在铁路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路信号工负责铁路信号设备维护,肩负畅通中枢神经的重任。来自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电务段白河东信号工区的31岁的王瑞阳,正是这样一名担此重任的铁路信号工。
白河县地处陕西安康和湖北十堰中心地带,是陕南和鄂北旅客返程、货物运输的必经之地,确保铁路信号系统正常有序、列车飞驰“耳聪目明”十分重要。
“明显感受到大家对气象预报信息的关注度更高,并采取了更加周密的应急措施。”经历2024年,王瑞阳说,雨季电闪雷鸣的风雨坚守、盛夏烈日灼心的汗流浃背、严寒白雪皑皑的暖心守护……这些铁路信号工日常的背后都离不开气象部门的“加持”赋能。
从列车运行图上看,60分钟至120分钟、没有列车经过的时段,是铁路信号工的专属作业时间——这便是“天窗”。在每一次“天窗”的时间内,王瑞阳等铁路信号工都要带着指针式万用表、道岔试验锤、管钳等工具,行走上万步,蹲起上百次。
因冬季气候寒冷,铁路线极易发生冻害,引发信号设备故障从而危害行车安全。其中道岔设备的转换决定着列车前进的方向,如果道岔尖轨和基本轨间的积雪过多,会造成尖轨不密贴道岔,不能正常扳动,进而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
进入2024年11月,伴随冷空气的影响,当地铁路部门已有序组织了数次“打冰除雪”演练,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和对铁路运输的影响。
青山为家,铁轨为伴。目前,安康市气象部门在襄渝铁路、阳安铁路、西康铁路沿线建立自动气象监测站50个,与铁路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机制,同时依托汉江流域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围绕铁路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变化风险评估、重点线路气象灾害防治等构建专业气象服务体系。
为期40天的2025年春运即将拉开帷幕。王瑞阳对气象部门提出更多期待:希望气象预报预警更精准、气象服务更精细……助力“远方”触手可及,畅通人民群众“幸福路”。(王亮)
港航执法员钟健
风调雨顺是我最大的愿望
钟健在码头叮嘱船员关注天气信息。聂传奇摄影
杭州市临平区京杭大运河通航河段长约52.238公里,每天约有400艘次货运船只,运输着建筑材料、生产资料等从这里通过。航道安全监管、港口码头检查,是运河港航执法大队执法员钟健的工作日常。“我们的工作每天都在与天气打交道。”钟健如此评价。
2024年临平气温持续偏高,平均气温、夏季高温日数历史排名第一。梅汛期降水量又较常年偏多32%,最大24小时降水量163毫米。面对灾害性天气过程,钟健所在的港航部门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更是旺盛,“只有提前预知天气风险,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确保港航业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安全、高效地运营,为航道顺畅提供坚实保障。”正因如此,钟健对气象部门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2024年台风“贝碧嘉”期间,在提前收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后,钟健所在港航执法队伍第一时间奔赴各个港口、码头和航道关键节点,仔细检查每一艘船舶的系泊情况,确保船只牢牢固定。“港口码头有时风雨交加,我们会第一时间向船员传达台风的最新动态和避险指令,争分夺秒地降低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害。”钟健说,因为工作在户外,所以更需要气象信息的指导帮助。
“港航执法工作还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天气越极端,我们越会冲在前面,检查船舶、设施、货物的安全。”钟健说,“有时暴雨天接到求助电话,我们也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遇到困难的船舶和船员提供帮助。”
谈及新年愿望,钟健向笔者谈起,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天气平稳一点,港口航道的安全就更加有保障。也希望气象部门能与港航部门深化合作,在保障船舶安全、港口安全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廖晨昕 方媛 孔令凯)
镇长邓攀
希望预报更准、服务更细
邓攀(左一)在大乘镇茶园建设现场指导工作。
2024年4月15日深夜,屏山县出现大风天气,县气象局发布红色预警信号,逐一电话“叫应”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防汛责任人,最终帮助岩门村七四茶厂26名工人在厂房顶棚垮塌前1分钟全部成功转移。作为亲历者,此事让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镇长邓攀对气象预报预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宜宾早茶享誉川内外,茶产业是屏山县的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多年来,这里的茶企茶农都是看天管理茶园,根据天气及时抢摘鲜叶,制成好茶,远销各地。”邓攀说,“作为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我们特别关注气象局发布的预警信息,尤其是春茶采摘这个时段。大风暴雨一来,茶叶很容易受损减产,甚至绝收,还危及老百姓安全。”正是这一份特别的关注,挽救了当地26名工人的生命。
2024年4月中旬,屏山县日最高气温罕见地突破了30℃。15日下午,在收到气象局发来的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后。邓攀开始抓紧安排预防工作。“每天手机接收到信息很多,但对气象信息,我总仔仔细细地看。”
2024年4月15日晚,屏山出现强对流天气,部分区域风速达33.1米/秒,打破该县最大风力纪录。“那晚我又接到了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的预警信息和电话提醒,立即想到岩门村的七四茶厂。那个位置海拔高,风肯定不小。我立即给村里打去电话,要求组织茶厂工人赶紧撤离转移。事后得知,最后一名工人撤离后不到1分钟,厂房就被大风吹塌。至今想来,仍然后怕。”
“风雨之后,看到万亩茶山依然郁郁葱葱,更感受到气象预报预警的重要性。”邓攀说,“基层防汛减灾工作任务重,更需要科技力量支撑。气象部门的预报服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助力,真心感谢。”
谈及对2025年的期待,邓攀说,“现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我们防汛减灾压力越来越大,希望气象预报越来越精准,服务越来越精细。”(顾婷婷)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