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搏云天
——记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先进个人边洪俊
中国气象报记者 任桂林 通讯员 尤宏波
熟悉边洪俊的人都喜欢将这个早生华发的中年男子称为“拼命三郎”。
2010年6月26日,大兴安岭呼中区发生森林火灾,边洪俊带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全体成员组成两个作业分队分别奔赴火灾前线。风呼啸着,大火迅速向前推进,吞噬着大片森林。燃烧过的林地一片焦黑,远处还有几个蘑菇状烟柱直冲云霄。
望着眼前的一切,队员们心里明白,一场残酷的战斗就要开始了。队员们顾不上蚊虫叮咬,大火炙烤,驾驶人工增雨作业车在火场穿行,寻找最佳作业点。困了累了就蜷缩在作业车里小憩,渴了饿了就喝点吃点自带的给养。在火场前线鏖战的十几天里,大家每天休息的时间最多不超过3个小时,每个人的体能都严重透支。很多队员身体极度缺水,出现了中暑的现象。边洪俊腰疼的老毛病也犯了,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滚落下来。大家多次劝他休息,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靠着止痛药,他一直坚持完成扑火任务后才去就医。
在从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10年里,边洪俊带领同事们屡建奇功,多次扑灭森林火灾。在2003年3月呼玛县草甸火灾、2006年5月砍都河森林火灾、2007年北部林区森林火灾、2008年4月北部林区森林火灾、2010年“6·26”呼中雷击森林火灾等灾害中,他都冲在增雨扑火的第一线。
每次有天气过程出现的时候,边洪俊就要带领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的作业人员奔赴作业地点。因为天气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同志们有时在荒郊野外一等就是一夜。很多时候由于走得匆忙,连饭都吃不上,大家就只好带上点儿干粮凑合吃。但是不管什么时候,不论是什么情况,边洪俊的包里永远只有面包和咸菜,有的同事打趣道:“边主任,你怎么总吃面包、咸菜啊?”他只是笑笑,说:“能填饱肚子就行。”
春天的大兴安岭春寒料峭,依然能够感觉到寒意。虽然同志们穿着厚厚的棉袄,但还是难抵寒风的侵袭。大家站在风中几分钟就手脚冰冷,浑身打哆嗦。一起去实施增雨作业的同事都对边洪俊说:“边主任,咱们喝上几口酒,就不会这么冷了!”这时,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出来工作的,不是出来野营的。天气形势来了,马上就要实施增雨作业。如果耽误了正事,你们能负责吗?”在这个时候其他人都觉得他有点不近人情。难道他就不冷吗?其实,他跟大家一样都是血肉之躯,只是在他的心中,工作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工作上的认真、努力为边洪俊赢得了“人工增雨防雹先进个人”“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呼中雷击火森林火灾扑救气象服务先进个人”“森林防火工作扑火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面对这些荣誉,边洪俊一笑置之,他总说:“这都是我分内的事,我只是做了该做的而已。”
这个七尺汉子,心中也有难以言表的痛。2012年春天,大兴安岭地区气温不断升高,风大物燥,降水偏少,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黑龙江省气象局以及地方领导要求抓住一切有利的天气形势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经过多日严密监测,终于等来了有利的天气形势,边洪俊立即带领作业人员驱车赶赴作业点。就在前往作业点的路上,边洪俊接到了一个家里打来的电话,家人告诉他,他的母亲需要立即接受手术。在“服务大家”与“照顾小家”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母亲手术后的第二天晚上,他才赶去看母亲。来到母亲床前,他满脸愧疚,但母亲却说:“我知道你忙,以工作为重是对的。我这小毛病,没事!”
记者通过他的同事了解到,目前他又带领队伍去山里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了。山里没有信号,他的手机也关机了。而他的母亲还躺在病床上……
森林的守护者
——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人影先进工作者孙海滨
中国气象报记者 马瑞芳 通讯员 李新泉 赵晓忠
大家都说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气象局的孙海滨是一员“福将”——“就那么点儿云,他打上几发增雨火箭弹,雨就能下上一阵子。”这是他多年来钻研林业防火业务,积累经验的结果。
根河市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主要集中地,人工增雨在该地防火、灭火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保护北方林业生态屏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孙海滨是个退伍军人,1982年参加工作。从观测员到股长,再到副局长、局长,在工作中他处处体现出军人的作风。他说:“森林出现了火情,增雨灭火现场就是我的战场。”
这些年,凭着过硬的本领,孙海滨在应对特大森林火灾时,“战功”累累。每当出现火灾,孙海滨会立即率领作业人员奔赴前线,亲历亲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天随人愿,“及时雨”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落下,使得森林大火在最短的时间被扑灭。林管局领导和地方领导只要提到气象局孙海滨人工增雨的事儿,无不竖起大拇指。
林区的云变化快,如果不当机立断,人工增雨的机会就稍纵即逝。凭着多年的人工增雨经验,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在火场前线果断指挥,总会在最佳时机进行增雨作业。
2010年6月26日,连续高温天气和频繁的干雷暴活动致使根河市阿龙山、满归、达濑沟等地出现了雷击火,火点多达20余个,严重威胁着森林资源的安全。火情就是命令,孙海滨立即调配人员,紧急征用金河、得耳布尔林业局的增雨火箭发射架,组织3支增雨队伍奔赴不同火场,择机进行增雨作业。
2010年6月26日晚,根河市气象局在阿龙山火场附近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地表出现积水,火势得到了控制;6月28日,在金河火场附近进行3次增雨作业,5处森林火点被扑灭。
2010年6月30日14时,各小分队的增雨火箭各显神通,百余枚火箭弹从几个火场直冲云霄,火场普降中雨,雨水覆盖了整个火场。21时,从火场传来喜讯,乌玛、满归、达濑沟的火全被扑灭了。大家连续5天的艰苦蹲点守候,终于换来了人工增雨的成功。
前线防火指挥部的领导感激地说:“能够成功扑灭重大森林火灾,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雨工作功不可没。”根河市各林业局给气象局送来锦旗和慰问信,感谢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在森林防火、扑火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河市气象局多次获得“人工影响天气先进集体”称号,孙海滨也多次被各级部门授予“人工影响天气先进个人”称号。
近5年来,孙海滨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20多次,有效地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减少了发生火灾的隐患。
面对守护森林资源的重任,孙海滨说:“林区防火一年无淡季,我必须紧绷这根弦,时刻准备奔赴火场去战斗!”
科技创新打造人工影响天气的“礼炮”
——记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先进个人杨炳华
中国气象报记者 潘继鹏 通讯员 范宏云
每年至少下基层工作4个月,在无数个节假日里进行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率领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部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弹一架”防雹增雨发射系统,他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科技的带头人、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杨炳华。
研制新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提高防雹增雨(雪)效益,是杨炳华多年的理想。
1998年,我国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地面火箭均为“一弹一架”配备模式,即一个火箭发射架只能使用一种弹型。能不能把不同型号的火箭弹装在一部发射架上实施作业?这个问题激发了杨炳华的灵感。
杨炳华率领科研团队开始研制“多弹一架”的配备模式。在2007年,“多种弹型防雹增水火箭发射装置”终于问世了。
这一装置可在一个发射架上安装和发射四种不同型号的火箭弹,进行防雹增雨(雪)作业,既节约了成本,又缩短了作业时间,被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多种弹型防雹增水火箭发射装置”不仅为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赢得了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具有国家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获得了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炳华将他与同事们研发的“作业点报警装置”“作业点静电泄放装置”“简易上升气流探测装置”等产品应用在工作中,不断提升着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技含量。
早在1995年,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巴音布鲁克山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时,首次尝试性地将固定“711雷达”改建成车载式流动雷达,取得了理想效果。这触发了杨炳华改造设备的想法。1995年至1997年期间,他负责实施“711数字化雷达改造工程”项目,和同事们对新疆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十多部X波段“711雷达”进行了两次数字化升级改造,使新疆人工防雹增雨指挥系统的信息准确率有了显著提升,并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气象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完成的“XR-10型人工影响天气弹药存储柜研制”项目投入使用,保障了新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弹药的安全储存,并获自治区气象局气象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他研发的“人工影响天气无线通信与作业指挥系统”项目于2008年投入生产,推广应用480余套。2011年他又担负起建设“新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国家对气象基础建设投入加大,不仅促进了新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也极大地促进了人工影响天气基础建设能力的提升。目前,新疆拥有人工影响天气高炮600余门,火箭发控系统近1000套,作业点1600余个,雷达33部,每年发射增雨弹20万发,火箭弹2万余枚,新疆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作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在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面前,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已成为当务之急。杨炳华负责的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科技服务中心承担自治区火器年审工作。他每年带队到基层作业点年审检修高炮300余门、火箭发射装置近600套、雷达11部,使设备完好率达到99%;并强化弹药储运安全,从未出现过丢弹和押运安全事故。
破解催化云物理模拟的“黑匣子”
——记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先进个人何晖
中国气象报报记者 曹冀鲁
一副书生模样,瘦长身材,谦虚谨慎,这是何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2003年,何晖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从事业务研究工作。当时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的筹备工作起步时间不长,他先是熟悉了人工增雨业务和科研工作,接着承担了“中尺度层云模式建立及其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和“北京奥运期间人工防雹、消雨作业试验研究”课题。
课题中的人工催化层状云、积状云生成发展和消亡各阶段的数值模拟研究是“硬骨头”。数值模式研究本来不是何晖的强项,于是他一头扎在“模式堆”里努力钻研起来。从入门熟悉到深化研究试验,几年下来,这个后生破解了催化机制影响云物理模拟试验新方案的“黑匣子”。何晖自豪于他和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科研团队掌握云物理结合人工影响天气的数值模拟方法,为制定北京2008年奥运期间和国庆60周年人工消雨技术方案提供了科技支撑。虽然他和同事们在科研攻关时吃了不少苦,但获得的是成功的喜悦。
他的同事告诉记者,何晖身体瘦弱,但在进行北京奥运会人工消减雨试验的那段日子里,他每次都抢着搬运催化剂,抢着上飞机。在试验中飞机飞行时气象条件恶劣,飞机颠簸得十分厉害,但在他嘴里没有“苦”和“累”这两个字。在观测实验和获取云雾资料时,他克服了身体的种种不适,每次都踏踏实实地完成了任务。9年来,他几乎参与了所有北京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要任务。
这些年来,何晖参加了“北京地区人工消雾技术研究”“京津地区低能见度雾霾天气监测研究”等攻关项目。在人工消雾模拟技术研究领域,他和同伴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了一套消除冷暖雾的技术方法和云雾变化的微物理机制,为更好实施外场人工消雾作业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近10年时间过去了,何晖成了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科研业务骨干。他又继续学习深造,获得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授予的博士学位,还带领和指导新同志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成为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天气数值模拟试验团队的科技领头人。
当记者采访何晖时,他谦虚地说:“我还只是个新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和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点儿成绩。我们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还有许多优秀同志在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贡献着青春,是他们鼓励着我、推动着我不断前进。”
何晖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行动诠释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所需要的精神内核,展现了新时期优秀青年的蓬勃朝气。透过何晖的成长历程,我们看到了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责任编辑:叶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