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蓝天碧海写华章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诒年 马高飞
他参与了北京第一次申奥报告中《北京气候背景分析》的撰写;北京第二次申奥,他又参与撰写了《2008年奥运会气象预报服务陈述报告》;他还最早建议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写进陈述报告。他就是青岛市奥帆委执委委员、青岛市气象局局长王晓云。
王晓云说,奥帆赛在家门口举行,能亲自参与,是人生一大幸事。
申奥项目的撰稿人
王晓云是南京气象学院三级跳远纪录的保持者,全国气象部门华北地区两届乒乓球冠军,与奥运结下不解的情缘。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后,王晓云日夜不停地准备陈述报告中的《北京气候背景分析》部分。他忘不了大雪纷飞的星期天研究完善报告内容,忘不了国际奥委会到北京市气象局考察,他精心准备PPT。此后,他积极参与北京市科委1500万科研项目奥运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参与了国家科技部《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课题研究。
王晓云说:“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我就有一个理想,并初步尝试、探索气象保障体育赛事,但是虽然在中国射箭运动项目上进行了尝试,遗憾的是没有取得成功。但今天的青岛奥帆赛气象服务,让我实现了愿望。”2007年,王晓云调入青岛市气象局任职党组书记、局长。凭借在高平台中的工作经验和亲身参加奥运会项目报告的经历,在为青岛奥帆赛气象服务中,他与同事在蓝天碧海间书写了气象服务的新篇章,续写了青岛气象工作的辉煌。
把弱风预报变成品牌服务
青岛获得奥帆赛举办权后,青岛的风力是不是适合帆船比赛,曾经是青岛奥帆赛筹备中面临的五大困难之一。一些西方媒体对此也进行质疑,给青岛乃至中国筹备奥运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用事实说话,用科技证明,是王晓云日思夜想的。
王晓云深知,现代化建设方面前面基础打得好,建立了立体观测系统、预报服务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完善了技术储备各项工作。他充分认识到,要想有突破就必须发挥现代化设施作用,必须结合青岛的特点,重点在工作运行管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大力气抓出成效。
王晓云清楚地知道,小尺度风的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青岛气象人没有退路可走,只有在创新中奋进。在2007年第二次测试赛后,他带领科技人员开展了30多项课题研究,包括概念模型、短时预报检验、弱风型分析、海陆风指标等。同时,还联合北京市气象局、中国海洋大学、美国北卡罗利那州立大学海洋预报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部门,根据奥帆赛服务的需求,对多种数值预报模式进行引进开发和解释应用。奥帆赛数值预报模式的分辨率也大幅度提高,去年是1.67公里,今年提高到500米,而对于赛场风的分辨率可达100米。经过实践检验和效果评估,一系列方法和指标在预报平台上成功应用,王晓云和预报人员感到心里有了底,服务的针对性增强,服务的信心得到极大提高,创新科技为奥帆赛取得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为国争光 彰显气象人风采
当奥帆赛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6月下旬,突如其来的浒苔袭击青岛,一时间青岛拉开了与浒苔的决战,在处置浒苔获得胜利后,王晓云立即投入到奥帆赛气象服务中。“每日高度紧张、时刻关注细节”的他每天都加班到深夜。
在王晓云的带领下,青岛奥帆赛气象服务以一流的服务和业绩向国家和社会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国际帆联技术官员Peter Reggio对气象服务给予充分肯定,表示中国的气象官员与国际技术官员配合得非常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瑞典、爱尔兰、法国等国家的教练、气象专家以及运动员高度评价气象服务,认为本届奥运会的气象预报服务是包括悉尼奥运会在内的三届中最好的。
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什么,给青岛留下什么?王晓云感慨地说,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优质的气象服务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团结奋进的精神、创新努力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徐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