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竞
在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科研专项的支持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五省(区、市)气候中心和相关部门业务科研人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华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记者近日就《报告》编制及其相关工作采访了华北区域气候中心主任、正研级高工郭文利。
科学的《报告》来自于科学的评估
“该《报告》是对《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在区域尺度上的细化和补充,对华北区域及区域内五省(区、市)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影响进行了科学评估。”郭文利简而言之。
郭文利介绍,华北区域气候中心在2009年11底启动了评估工作,承担者主要为华北区域5省(区、市)从事气候变化业务方面的专家。为了少走弯路,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和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应邀开展培训,明确评估方向。在构建评估报告框架时,确立了以文献调研和专项研究收集为主的评估方法。在评估数据均一化方面,经过处理,选取了有代表性、年代性、稳定性的94个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实时分析。
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华北区域作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我国的气候脆弱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区域的气候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华北区域年和夏季降水量明显减少,气温显著升高是另一个已经观测到的事实。气候变化造成该地区水资源减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人居环境、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报告》研究归纳了2012年之前国内外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得出气候变化及其对该区域主要敏感领域影响的科学结论,并提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政策和措施,力求为华北区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科技支撑。”郭文利说。
针对敏感领域提出适应措施和建议
“分析评估要针对水资源、农业、草原生态及畜牧业、能源消费和城市安全运行等敏感领域,提出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及建议”,郭文利多次提到“敏感”两字。
华北区域的“敏感”体现在,华北东西南北的跨度大,自北向南跨越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气候差异大,并深受地形影响,气象灾害频发。区域经济社会对全球及区域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也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
基于脆弱性的分析,评估专家将最敏感的区域锁定为森林草原、草原生态、农牧交错带、城市运行以及水资源、能源问题等。譬如,气候变化导致城市安全运行风险,具体包括“城市短时暴雨强度有所增大,城市内涝风险上升,气候变暖增加城市用水和用电量、高温日数的增加加大了夏季交通事故风险”。
评估出相关“敏感”后,《报告》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例如,《报告》分别给出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转变传统放牧方式、提高草原灾害防御能力的政策和措施如科学划定草原、林地、耕地等项用地;因地制宜控制畜牧承载量;加强草原区干旱、暴风雪等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技术体系建设等等。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报告》提出,要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
《报告》内外值得圈点的“可持续”
对于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开发,《报告》建议,一是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优化能源结构;跟踪评估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分布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针对内蒙古大型风电建设项目,建设风能预报系统,开展风电场实时预报服务;启动太阳能资源详查,推进太阳能光伏预报系统建设,开展太阳能发电预报气象服务试验。
二是科学供暖和制冷:修订供暖、制冷模式与标准,调整能源工程与供电系统运行的技术标准;开发精细化能源气象预测预报技术,建立供电、供暖气象监测预警平台,开展供电、供暖气象指数预测;引导和鼓励企业和公众依据气象条件科学供暖和制冷,合理调配能源供给和消费。
三是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导能源合理消费,增强公众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倡导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在《报告》中,其他如水资源、农业等都体现着这样的可持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