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王芳 通讯员 张盈盈 任雍 蓝巧玲
“苏拉”,今年第9号台风,今年第一个正面袭击福建的台风,8月3日,在福鼎秦屿镇登陆,横穿宁德、南平两市而去。在长达一周的时间里,在福建省局党组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发扬福建气象人精神,沉着应对,再次交出一份出色答卷,取得防御“苏拉”台风“零伤亡、少损失”的胜利。
预报员在会商室里上演监视“苏拉”接力赛
7月28日,西太平洋上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悄然形成。在双台风的相互作用下,“苏拉”慢吞吞而来,却裹风携雨,前进路径多变。从7月30日开始,以福建省气象台刘爱鸣总工率领的首席团队每天08时、16时、21时一天3次与国家局加密会商,加上省对市会商、内部会商,一天将近十次,每次的会商发言都要精心准备,让首席们忙碌如不知停歇的陀螺。刘爱鸣、林毅、刘铭、任汉龙这4位经验的丰富首席配合默契,轮流进行会商发言,让繁重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段时间以来,连续的台风预报服务,一如既往地多个通宵达旦坚守在值班岗位上,为台风定位、强度、影响作精细分析,严重透支着刘爱鸣的体力,身体不经意间透出的那一丝疲惫,却始终没让这位团队的主心骨,坚挺的“脊梁”弯上一毫。而这次过程中让爱鸣总工又多了几个称呼:“女铁人”、省台的“灵魂”…
而其他预报员也是如此:预报科室几乎全体总动员,许多没有值班的同志都主动前来关心台风动向,为值班预报员分担工作。在人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为保证白天留下更多的预报员进行会商讨论,确保预报准确率,让其他同志能多一些些的休息,从苏拉生成开始,短时预报科科长周乐照就没有回过家,主动承担夜班,一上就是五天的通宵,也得了个“夜忙人”的称呼。而白天,用他的话说是放松——为大伙买菜、做饭,改善营养。新预报员林青,7月29日是他的新婚之日, 刚刚结束婚礼的他,放弃蜜月,第二天就又马上投入工作中,投身到台风数值预报研发、校验中……
气象工作人员正在检测设备
设备保障人员在一线与“风云哨兵”共战风雨
“苏拉”一生成,福建全省新一代天气雷达、海上气象浮标站、海岛自动气象站等“风云哨兵”就时刻监视着“苏拉”的一举一动。为了保证这些装备能够稳定的运行,福建气象保障人员活跃在宁德、平潭等沿海区域。
在宁德海拔1003米的白马山上,福建省大探中心的任雍和宁德保障中心技术人员一起全力保障移动雷达稳定可靠地运行。从7月31日起,他们就一直在宁德气象局和白马山之间来回跑动,更换、维修了部分设备,并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测试。 8月2日,省局启动台风二级响应,任雍和宁德信保中心陈颖冒着大雨上山值班,当时风大雨大,路上还出现好几处的塌方,再加上大雨从山上冲下的泥沙,让原本30分钟的路程他们开了近一个小时。傍晚到达后,他们就立刻开始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忙到晚上9点才记起没吃晚饭。3日凌晨4点左右,雷达程序突然自动关闭,他们冒雨到雷达方舱重启计算机,当时风雨很大,雨伞吹飞了,他俩站都站不稳,只能淋雨抓着楼梯栏杆慢慢爬上去,重新开机。当时头方舱门风力太大,两人合力才把舱门推上,刚关好门又突然来了一阵大风,陈颖没站稳,脚底一滑,差点从梯子上摔下。回到值班室他们精疲力尽,身上从内到外都湿透了。
气象设备保障人员正在忙着排除故障
在平潭海峡大桥上,气象设备保障人员正在忙着给自动站排除故障。8月1日15时30分,福州市气象局信保中心主任刘绍龙接到平潭渔平高速管理处来电,无法接收到平潭海峡大桥上自动站数据。放下电话,刘主任顾不上连日来值班的疲惫,立即组织其他两名保障人员组成抢修组,迅速备上配件、工具、雨具,驱车前往平潭。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抢修组来到平潭海峡大桥路段,肆虐的狂风吹得车子直晃悠,这时沿海的最大阵风达到11级。他们一下车,就被扑面而来的海风吹个踉跄,雨衣还没来得及穿上就被吹飞了,人连站立都十分困难,他们顾不上危险,3人齐心协力冒着风雨,你拿设备,我检修线路,他来调试。经过3个多小时紧张的战斗,终于排除故障,数据传输恢复正常。当时已是19点多,他们3人带着饥肠辘辘的疲惫和满身的雨水返程,继续投入到抗击“苏拉”台风的斗争中。
福建气象部门像他们这样坚守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预报员和气象保障工作者还有许多,在每个灾害性天气过程中他们忙碌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通宵达旦的会商室里,出现在现代化探测设备旁。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在工作面前,他们不计得失,勇于担当,乐观向上。
今天,“苏拉”已经消失,但“海葵”又接踵而至。福建气象人抖擞精神,又投身到新一轮的“战斗”中去。
(责任编辑:苏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