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西学东渐:我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4日 来源:

  四百多年前,一群西方传教士肩负“为上帝开疆拓土”的使命,不远数万里来华,在异域文明的知识和话语背景下传播天主教义。在与地方官僚和士人阶层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探索创造出以宣扬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为手段,为自己获得身份认同,进而在中土立足、传教的策略,从而开启了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程。

  在清代的钦天监中,出现了洋人。从顺治元年至道光六年,一百八十多年间,西洋教士曾长期在钦天监担任主要职务,西方科学由此传入我国。

  1743年,也就是清乾隆八年,法国传教士哥比开始在北京建立测候所。到了1830年至1895年,俄国人富士及俄国教会先后在北京建立测候所和地磁气象台,系统地开展气温、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雨量、蒸发、低温等项观测。

  他们先后将西方近代气象仪器带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北京地区地面观测技术的发展。

  中国人制作的第一张天气图诞生于1915 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央观象台,蒋丙然任气象科科长,于1915 年亲自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发布的天气图。1916 年正式以天气图的方法试做预报,每日天气预报分两次对外公布。预报内容分风向和天气两项。这张图的到来与西方相比,已经整整晚了一百年。

  1945年8月,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气象台在延安创建。新中国的成立,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让中国的天气预报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全国有101个气象台。1950年,提出了“建立各级气象组织,整编和设置台站,制定基本制度和技术规范,收拾烂摊子,建立新业务”的工作方针。1950年3月1日,中央气象台成立。

  机构有了,科学和技术人才在哪里?答案是向西方取经。

  举个例子,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就有几位出自芝加哥学派,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罗斯贝的学生。所以说,中国的天气预报,虽然一直未能形成系统的科学,但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从它诞生之初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叶笃正,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6-1950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10月回国。

  谢义炳,1945~1949年在美国学习。以“北美冷涡的选例分析”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顾震潮,1947年留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系读研究生,师从罗斯贝,1950年放弃博士学位回国。

  他们把所学的理论引入到中国,带领中国的科学家,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工作,对中国现代气象科学与业务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50 年代,我国在大气环流变化方面作出了许多国际领先的研究。我国学者分析了大量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事实,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季节转换是突变,。这个看法比80年代国际上许多学者提出大气环流的非线性突变要早20 年之多。我国学者还发展了半地转适应、球面大气适应和有源的地转适应等理论。同时,我国学者较早设计出原始方程模式对大气环流进行数值模拟,台风预报水平名列世界前列,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小于70公里。

  时至今日,我们拥有了与美国、欧洲类似的现代化的气象卫星系统;建立了与美国类似的现代天气雷达网;中国的自动气象站从数量上看应属世界第一;中国的业务数值预报系统已运行多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决策、公众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体系在世界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在天气与气候、农业气象、环境气象、交通气象、能源气象等领域也取得很大成绩。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