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
记者:中国气象报记者苏杰西 通讯员崔绚
摄影:中国气象报记者李响
许映龙,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七、二十八届理事会天气学委员会和台风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评估专家组成员、国家级台风预报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努力工作是本分,成绩属于整个团队
记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今年您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有何感想?
许映龙:最初得知这个荣誉授予我是我没有想到的,有很多人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了很多事情。努力工作是本分,成绩属于整个团队,比我优秀的人还有很多。很感谢领导们给我这个荣誉,也让我倍感压力,将来的工作要做的更好才行。
有点误打误撞学气象
记者:您是怎样踏入气象行业的?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许映龙:我是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动力学专业毕业的。当初读高中的时候对航天很感兴趣,当时觉得天气动力学应该和这些相关,就报考了,有点误打误撞的意思进入了气象行业。从1990年大学毕业到中央气象台工作以来,我已经在预报服务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了,我想既然选择这份职业,对自己来说便意味着这同样也是一份责任。这么多年来,尽量做好每一次的台风监测预报决策服务一直是我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要求和目标。
理解与支持,就是最好的解压
记者:工作中,您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您一般用什么方式缓解工作压力?
许映龙:压力肯定是有的,这主要来源于目前及未来台风预报的准确率都不可能达到100%,但预报准确率却直接影响着台风防御减灾服务的效果,影响千家万户,可以说关系重大,有时候一些小的预报偏差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和损失。一般台风刚生成的时候不确定性很大,所以每一个预报员都需要根据自己对天气形势的判断、海洋状况的分析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的订正,及时对台风未来的动态做出不断的修正,所以可以说每一次预报对预报员来说都是再一次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压力主要还是必须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尽管预报并不会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但通过对各种资料的细致分析和整个预报团队的协作和不懈努力,还是有可能把台风预报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取得较好的预报服务效果。
至于怎么缓解这个压力,我觉得自己能够放松地睡上一觉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最好方式,但这对预报员来说,常常是一种奢望。另外,我过去比较喜欢骑着自行车逛北京的每条街道和大大小小的书店,我觉得自己静下心来看书有时可以使自己心情变得轻松起来,现在我很想抽出更多时间去看些与文史类相关的书籍。但对于预报员来说,我觉得真正能解缓解压力的应该是各级领导、各级台站预报员以及团队成员和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他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台风
记者:这些年来,您曾多次参与台风预报服务,印象最深刻的是哪次?这些经历对日后的工作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许映龙:最难忘的台风应该是“桑美”和“鲇鱼”。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给浙闽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当时我们去登陆地点实地调研,看到台风过境的惨状之后,我觉得准确预报台风,对减轻社会及民众损失意义重大。因此,我要求自己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台风。
2010年的超强台风“鲇鱼”对我来说则是一次失败的教训。当时大家没有完全考虑到西风带系统和南半球系统对“鲇鱼”路径影响的复杂性,因此,对“鲇鱼”路径的预报不够准确,出现较大的预报偏差。直到“鲇鱼”进入南海出现北翘趋势,我们才调整了路径预报。
在经历了很多次台风的预报服务工作,特别是一些失败的台风个例预报,我觉得在台风预报服务工作中,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任何一次的台风预报都是有不确定性的,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台风的每一时次的分析和预报,并充分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特别是不断发展的台风集合预报产品,紧盯台风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未来台风移动路径及强度变化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及时通过对各种观测资料的细致分析和对数值预报产品合理的主观订正和动力解释,来准确判断台风未来移动路径及其强度变化趋势,适时对当前的预报思路和相应的服务对策进行合理调整,以尽量取得最好的预报服务效果。另外,有效的台风客观预报方法以及卫星雷达遥感资料的客观定量分析应用对提高台风预报准确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台风客观预报方法以及卫星雷达遥感资料的客观定量分析技术的研发及业务应用,特别是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产品的集成订正技术的研发及业务应用,以更好地为台风监测预报业务提供客观技术支撑和相应的服务对策。
只有紧跟科技前沿 才能做好预报
记者:您做了很多台风预报关键技术的科研工作,很多人认为,做科研是一项枯燥的事业。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持您从事这份工作? 对于将来的台风预报这方面您有什么憧憬和期许?
许映龙:其实,我们做的科研都是为了台风业务预报能够做得更好,围绕着解决台风实时业务中的技术难点、提高台风监测预报业务的客观化水平以及提升自己的科研分析能力一直是我们科研业务的出发点,此外,台风监测预报业务流程和服务规范以及业务平台的完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台风面前,唯有长存敬畏之心,才能时刻警醒自己。我一直都认为,一个预报员,如果光靠经验的话,以后可能会很难成为一个很优秀的预报员,因为未来随着大气科学和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模式预报的水平将会越来越高,而且每个台风都是不同的,光靠从前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台风的预报,有的经验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认识,并会造成错误的研判。因此,我们必须紧跟台风监测预报技术的国际前沿,针对目前台风监测预报技术中仍然存在不足和薄弱的地方,不断去补充、改进和完善。
近几年我国台风路径业务预报取得了持续的进步,2014年中央气象台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首次低于80公里,达到78公里,好于美国和日本的预报水平,2015年有可能进一步减小到70公里左右或70公里以内,未来如何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台风路径预报水平将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挑战,因为未来我们将可能不得不面临天气预报的可预报性问题,当然基于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的集成订正技术的改进仍将是我们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其次,虽然目前我国的台风路径业务预报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台风强度及风雨影响预报水平还亟待提高,相比较来说,美国国家飓风中心2010年以来在台风强度预报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96-120小时较长时效的强度预报,我们应该多学习多借鉴,尤其是动力统计模式预报释用技术的业务应用。另外,就是台风的客观定量精细化监测分析,主要包括如何将尽可能多的卫星资料进行综合集成的定量分析及业务应用,以了解台风强度及精细的风雨分布信息。最后,就是希望将来我们可以通过台风高分辨率模式的研发及业务应用,进一步提高台风风雨预报的精细化水平,然后建立基于台风监测预报信息、台风历史灾害数据库以及基础地理信息等多源数据的台风影响预报技术,开展台风影响预报实时业务,以了解什么样的台风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台风防御减灾工作提供精细化的决策信息支持。
(责任编辑:苏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