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地风采

守泱泱闽水 护把闽安澜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颜家蔚 蓝巧玲 记者 汤珺琳

  这里,空气清新,绿意盎然,是全国最“绿”的省份。

  这里,依山而居,向海而生,是离台湾最近的地方。

  在中国气象局党组与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70年来,福建省气象局党组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推动全省气象部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守护百姓安康,奏响了一曲山与海的“交响乐”。

  从1949年全省仅10个测候所40余人,到今天93个单位1800多人;从1954年在全国范围率先成立海洋气象台服务沿海渔民,到今天试水“丝路海运”航运气象服务;从1960年建设第一部气象雷达,到今天建设国际最先进的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从1970年接收全国第一张气象卫星云图,到今天广泛应用风云气象卫星动态监测全省陆海生态;从1994年全国首家建设省级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到今天提前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气象事业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气象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先进行列,气象在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保障新福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中的作用越发显著,福建气象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愈加笃定。

  一缕曙光 走上发展新路

  福建气象观测记录始于19世纪80年代,是我国开展近代气象观测业务比较早的省份之一。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华民国政府正式设立测候所。新中国成立前,全省原有的24个测候所中只剩下10余个勉强维持工作。观测场所大多设在旧庙或祠堂里,仪器设备简陋落后,气象资料残缺不全,无法进行正常的气象服务工作。

  1949年,新中国的曙光点亮了福建气象事业发展之路。

  短短十年间,在原测候所的基础上,先后在各个县(市)建立气象站,全面开展短、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同时创建九仙山、福瑶岛等高山、海岛气象站,建立水稻、旱作物、亚热带经济作物、林业等气象试验站,开展农业气象物候观测和农业气象预报,并先后在县(市)级气象站开展单站补充天气预报。

  早期的气象观测主要以人工观测为主,天气预报主要通过天气图和天气过程模型制作而成,并确定了听、看、谚、资、地、商、用、管的预报方法。公共气象服务手段也比较单一,公众了解天气预报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主要依靠信函邮寄、电话、广播等。

  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建省气象部门开始应用气象雷达探测资料,研发出一套当时在国内比较先进的福建省中期天气预报方法,利用传真机接收天气图、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及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台风、暴雨等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都有所提高。

福建省气象台高空组工作人员施放高空探测气球。

  一袭春风 以改革促发展

  1978年12月,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福建气象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气象观测设备种类不断增多、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预报技术和手段跨越升级,信息网络飞速发展。

  1994年3月30日,中国气象局与福建省政府合作启动全国第一个省级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标志着我国省级气象现代化建设正式在福建拉开序幕。福建省气象部门历时十年攻坚克难,率先在全国建成了覆盖全省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网和中尺度天气综合监测网,建成了以福州为中心、厦门为次中心、覆盖全省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和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大大提高了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气象现代化水平跃进全国先进行列,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如今,福建省已建成由2100多个自动气象站、1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两个卫星直收站、7个海洋浮标站、16部风廓线雷达以及各类新型探测设备组成的海陆空一体化的气象观测网,“天罗地网”进行分钟级气象要素观测,风廓线雷达的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达到国内一流。

  建成全省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网格预报系统,两万个网格逐时滚动更新发布1200万个预报信息,精细到全省每一个乡镇,预报效果全国领先;台风和短历时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居全国前列;11天至30天的长期天气预报从无到有,预报能力位列全国第一。

  建成全省一张网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3%。自主研发的“知天气”手机客户端实现智能感知基于位置的“指点天气”贴身服务,用户数量超过300万人。

  建成全省高速气象网络、海量气象数据库、气象大数据支撑平台、数据共享平台,气象高速宽带网络速度达到每秒千兆,气象数据存储总量达到300TB,高性能计算能力峰值达到每秒80万亿次,海量观测数据分钟级到达预报员手中。卫星应急通信系统与地面宽带通信系统互备,保障观测数据24小时不间断实时传输,在海岛、偏远山区的40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可与北斗卫星通信。

在两岸青年汇活动中,台湾青年代表参观福建省气象台。

  一片甘霖 始终惠民利民

  70年来,福建省气象局始终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人民生产生活需求,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到交通、能源、旅游等几十个行业和部门,服务方式从单一、定时变为电视、短信、手机应用等15种发布渠道全天候滚动发布上千份服务产品。气象服务的作用和效益不断凸显,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社会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88.8%。

  近年来,福建省气象部门创新气象服务,秉承“精细监测、精准预报、精确预警、精心服务”的理念,聚焦提前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预置救援力量、提前转移人员“三个提前”,通过指挥、预案、技术、人员“四个融入”,进一步强化灾前预警、预防,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救灾、精准决策部署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有效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助推防灾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各级气象部门成为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全过程、跟进式、无缝隙地服务政府部门开展决策部署。1118个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所有乡镇,2.9万余名气象信息员覆盖所有行政村。全省所有地市级政府以及53个县级政府成立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防灾减灾救灾取得新成效。全省气象部门强化省、市、县三级联防,强化与防汛、水利等部门以及基层干部互动的“实时联动机制”,不断提升预报预警时效性,增强灾害性天气联防水平。政府部门、联动单位对台风灾害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95.7%、94.2%。

  面对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实际情况,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的气候资源优势,福建省气象部门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挖掘生态潜力,助力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在全国范围首先应用卫星遥感开展空气清新度监测,获省领导批示肯定。利用卫星遥感开展植被生态质量评估的成果,被有关部门应用。推进武夷山国家气候观象台和武夷山国家公园气象台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和气象趋利避害服务体系。自主研发的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在该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及全省101个森林防火单位落地运行。建成12个重点景区生态综合监测站,实时发布“清新指数”预报和预警信息。开展臭氧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业务,推进“清新福建”全域生态旅游智慧气象服务。

  全省气象部门还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内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建立基于“互联网+设施农业”的智慧气象服务,应用“农气宝”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增幅达21.1%,同时气象灾害损失降幅达25.7%,全省用户平均服务效益总增加值达2.5亿元。完成17个品种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以及14个灾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联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成立3个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基本能力建设,中央“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建设实现全覆盖。助力打造中国气候生态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9个国家级标志品牌,推荐认定首批13个避暑清凉福地,挖掘当地气候旅游资源,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气象工作者对雷达站进行维护。

  一道彩虹 保障两岸福祉

  福建与台湾在天气气候方面互为上下游,可谓唇齿相依,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经常波及两岸。

  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海峡两岸的交流被人为隔绝,但为台湾同胞提供气象服务始终是福建气象工作者的初心。1972年8月14日,第9号强台风影响台湾,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要将预报结论告知台湾同胞,自此拉开了大陆向台湾同胞发布台风、大风预警的序幕。1973年10月1日,福建省气象台首次面向台湾同胞发布天气预报。

  改革开放后,福建省气象部门率先发挥“气缘”优势,突破“坚冰”,开拓性推进闽台气象科技交流,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从无到有”,被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誉为“未三通,先通气”。1989年3月,福建省气象学会再次向台湾气象界发出倡议,呼吁两岸气象交流与合作。两个月后,福建省气象学会与返乡探亲的台湾气象学会原总干事会面座谈,自此打破了闽台气象科技届40年来互不往来的僵局。

  同年9月10日至14日,第21号、第23号台风影响期间,福建省气象台台长与台北广播公司负责人互通电话,相互交换气象信息,开创了40年来闽台两岸电话交流的先例。1992年,台风袭扰闽台期间,闽台气象部门首次直接通过电话进行天气会商。1993年1月,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应邀率团到福建省气象台进行科技考察,拉开了专家学者双向互动的序幕。

  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冲开了两岸交流的闸门。而这闸门一经打开,同胞往来的热潮就奔流不息。进入21世纪,闽台气象界的“你来我往”不断升温,陆续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灾害会商、人员交流等长效机制。

  2011年,中国气象局与福建省政府签署省部合作协议,将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纳入其中。2012年,海峡论坛首次以分论坛的形式有规模地组织气象业务交流。此后,每年6月凤凰花开时,两岸气象等领域的专家、青年和基层代表相聚厦门。细数历年的讨论热点,不论是科研还是业务,“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的鲜明主题始终不变。

  如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已连续举办八届,两岸气象青年汇连续举办四届,吸引了两岸逾千人次参与其中,闽台气象交流的触角已延伸到了更深层次。从组建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到联合台湾气象专家开展研究,再到共同培养气象人才,闽台间的气象交流与融合细水长流。

厦门天语舟雷达站。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独特的地理位置,八闽的红色基因,塑造了福建气象工作者爱拼会赢、敢为人先的优秀品格。

  70年来,福建气象工作者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气象科研投入、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不断实现飞跃,院士工作站、海峡气象科学研究所、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省级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基地先后成立,10支省级创新团队加速攻关,多个气象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领航强基”等人才工程筑巢引凤,一系列人才新政层出不穷,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总体素质位居全国第9位,人才整体增速居全国前列。

  70年来,福建气象工作者切实加强法治建设,建立了以《福建省气象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强化气象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气象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面规范,防雷服务市场全面开放。科学管理、开放合作更加高效。基层单位工作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台站面貌焕然一新,文明单位实现“满堂红”。

  好风凭借力,扬帆再起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福建省气象局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奋斗者的姿态启航新时代,为新福建跨越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保障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9年12月6日二版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