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在希望的田野上
——气象部门助力“东北粮仓”春耕生产一线见闻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有着“北大仓”美誉的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粳稻产区,此时正是春耕大忙时节,水稻秧苗陆续破土而出。

今年,东北地区防疫保春耕双线作战压力大,种植结构调整任务重、要求高,春季天气又异常复杂,且存在较为少见的春湿风险。气象部门是如何强化新技术手段应用,推进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的?本报报道团队实地探访辽宁、吉林、黑龙江粮食生产重镇,带来春耕一线的观察。

坐标:黑龙江庆安

气象惠农“稻”路宽

“五一”刚过,地处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中国绿色食品之乡”——庆安县,插出了“龙江第一苗”。一株株鲜绿的水稻秧苗“破水而出”,迎风站立。

“苗真好,一点儿也不缺苗!”看着眼前的情景,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负责人寇红专激动不已,“感谢气象部门的专业服务,不仅在选种育苗上为我们提供指导,还保障合作社联社再插‘第一苗’,秋收后我将带着首批稻米下江南。”

庆安县气象局为合作社联社提供水稻全生育期气象服务可以追溯到2017年。那一年,县气象局在田间建设气象监测站点,提供点对点气象服务,保障了合作社联社的水稻品质与数量。首批带着气象元素的稻米成功打入江南市场,庆安县迎来种植新订单。自那时起,每年春季,县气象局都会根据农业气象条件为水稻育苗移栽开展跟踪式服务。

今年2月初,寇红专带着新需求来到县气象局。他想种植成熟期更长的晚熟优质品种,希望气象局能提供选种气象服务。

对此,县气象局成立服务团队,研究待选品种生长周期所需的气象条件,对比历年气象数据,结合今年气候趋势,帮助合作社联社选择出晚熟的“松江22”和中熟的“龙稻18”两个主栽品种。同时辅助种植其他特色品种,确保生产出优质、特色的稻米。

以“松江22”为例,3月20日,水稻开始浸种催芽,县气象局实地观测苗棚内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建议合作社联社增加提温设施,为该品种赢得足够积温,有效延长水稻生长期。

3月25日,在气象部门指导下,农户尝试采取水稻超早钵育栽培技术提前育苗,最早一批芽种成功播种,比中熟品种提前了15天。抢出的200℃积温,相当于延长了10天左右的生长期,最大程度满足了热量需求,加速了育苗进程。

3月31日,采用“三膜覆盖提温新技术”的秧苗在东禾水稻育秧大棚里“破水而出”。

4月18日,县气象局到大田里取土测墒,对自然降水、土壤水分平衡进行分析,为水田泡田整地工作提供依据。

4月末,首批“松江22”秧苗已达三叶一芯,进入待插秧阶段,但时好时坏的天气却让人犯难。原定的插秧日期是否可行?为了尽快在“五一”期间插秧,县气象局密切关注气温变化,精准预报出4月30日的降水过程,提出“预计5月2日后天气晴好,可适时开展农事作业活动”的建议。

那天,天气和暖,“龙江第一苗”成功插进大田,水稻插秧作业全面展开。万顷稻田静待禾苗,准备迎接粮食产量的“十九连丰”。(张智慧 孙安辉)

坐标:吉林榆树

气象“良方”助减损

榆树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黄金玉米种植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连续18年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县(市)第一。

今年春季吉林天气复杂。4月份是水稻育秧和苗情管理的关键期,但这个月共出现8级以上大风天气11天、倒春寒往返4次,尤其4月底至5月初受东北冷涡影响,市平均气温只有8.3℃,较常年同期偏低4.2℃,5月2日出现极端最低气温-0.8℃,历史罕见。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气象工作人员除了发布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产品、回复求助电话及开展线上咨询以外,还要轮班参加防疫值守。

4月27日,气象服务人员搓着冻僵的手,到保寿镇红旗村徐禹庆家调研,详细介绍近期东北冷涡带来的影响,提出尽量少浇水、多增加稻苗苗床和棚内的温度,从而促进水稻根系发育,防止得立枯病。

5月4日,徐禹庆看到回访的气象服务人员,露出满面笑容,激动地说:“多亏你们的建议,我采取了覆盖无纺布、电取暖以及烟熏等措施保棚温,这次低温没有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避免了60万元的损失!你们看看现在秧苗生长得非常健壮,大多数达到了3叶。”

气象服务人员总是在第一时间为农户播种提供指导和帮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气象专家可能无法走进田间地头,但他们没有缺席——选择在榆树电视台录制、播放关于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种植的讲座。

“截至5月4日,全市已经完成85%的玉米播种作业,其余均为低洼地,预计5月20日前全部播种结束。”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张德春表示,这段时间,气象部门与种植大户保持密切沟通,提供了非常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李明哲)

坐标:辽宁盘锦

精细服务避春湿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在辽宁省盘锦市,3月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8%,封冻前土壤湿度创近5年来新高,春湿现象严重。为确保育好秧、育壮秧,盘锦市气象部门通过科技业务融合、重点用户直通、全生育期跟踪等方式,助力盘锦稻米产业快速发展,香飘万里。

从2月28日开始,盘锦市气象局启动人工测墒,每旬发布土壤墒情信息,动态监测土壤湿度变化,为春耕备耕提供气象条件分析。同时,提醒用户防止苗床湿度过大导致土壤缺氧、封闭除草剂下渗导致药害发生等情况出现。

4月27日,盘锦市大洼区长财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育秧棚里,水稻种植户的“老熟人”——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刘尧一边认真观察处于两叶半到三叶期之间的水稻秧苗,一边叮嘱:“今年稻苗长得不错,最近要注意防范大风,本月底到5月上旬气温偏低,温度、湿度调控一定要跟上。”

市气象局建立用户数据库,将水稻分布位置、种植规模、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需求等信息整理入库,实现对水稻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重点用户的集中管理。4月5日,水稻适播期开端正值阶段性低温及大风天气,市气象局提前发布《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盘山县金大地种植合作社将播期延后两天,成功避免了经济损失。

在盘锦鑫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秧棚里,坐在办公室的生产部工作人员王艳,通过为农服务物联网平台上农业小气候站的高清镜头,远程对作物实时监控,气温、湿度、光照等数据以及作物长势一目了然。“今年春湿严重,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棚内作物生长环境,远程指导农户调控温度、湿度!”

该平台由市气象局科研团队研发,2020年投入应用,可实现农业小气候站气象参数的自动获取,以及作物长势的监控。水稻种植大户在整地、筛土、育苗等关键环节,都能第一时间获取天气预报以及土壤墒情信息,抢晴避湿,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同时,市气象局还自主研发了“盘锦天气通”App。种植户不但可以及时获取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还可以获取所在地的天气预报、实况信息和农业气候品质评价分析等。

目前,全市育苗工作已全部结束。5月下旬,水稻将进入移栽期,气象为农服务的“战场”也将随之转移,准备应对大风、阶段性低温、连阴雨、干旱等挑战。市气象局始终以需求为导向,在水稻精细化服务的道路上持续探索。(蔡冰 辛明月)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