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保障篇

气象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⑨生态保障篇
绿水青山 气象添彩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近年来,面向生态良好,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谋篇布局,全国气象部门主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挖掘气候资源,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气象智慧。

  织密监测网 守护生态屏障

  监测数据,是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依据。在不断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中,气象部门逐渐建成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相补充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来自瓦里关、上甸子等7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和全球二氧化碳科学试验卫星、风云三号D星等的观测数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1950年,西藏第一个气象站在扎曲河畔扎根,历经70余载,青藏高原气象监测站网已实现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气象部门努力建设青藏高原大气、冰川、积雪、冻土、湖泊、林草等多圈层综合立体观测网络,为开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放眼祖国的大好河山,气象部门从建设观测网络入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2018年,中国气象局印发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指导意见,24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开始建设;2020年,国家气候观象台科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旨在提升国家气候观象台综合观测、科学研究和生态气候服务能力;2021年,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工作方案印发,为进一步发挥建设效益绘制出路线图。

  综合立体式观测站网的建设与布局,为中国气象局每年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中国温室气体公报》和《中国气候公报》,以及面向灾害风险关键点发布《南北极地区气候系统快速变化 加剧全球生态环境风险》等报告提供了详实的科学数据,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智慧的同时,也促进增强了公众的“气候意识”。

  绿色发展 释放“风光”无限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气象条件是决定风能、太阳能利用效能的重要因素。风光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离不开对风场、短波辐射等气象要素的精准判断。

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老风口风电场 杨化光 摄影

  为挖掘这无限“风光”,中国气象局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加快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网建设,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建设风能太阳能预报系统,提升功率预报精度;建设全国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示范基地,为电网、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等能源部门和发电企业的规划、建设、运行、调度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

  为了摸清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中国气象局持续组织精细化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评估。截至2021年底,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能源局和财政部实施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建成由400座测风塔组成的风能资源详查观测网,并开展风能资源评估;连续8年发布《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自2018年起,每年编制《光伏扶贫太阳能资源年景评估报告》。这些为国家、区域新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宏观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观测方面,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开展了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等多项观测。截至2021年底,全国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均实现日照时数的全天候连续自动观测,其中180个气象站可同时开展太阳辐射观测,还开展了全国1公里分辨率的精细化太阳能资源评估。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共开展了近500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观测、选址评估工作。2021年,围绕“双碳”目标,《中国气象局加强气候变化工作方案》《关于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能力的指导意见》和《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业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相继出台,为新时期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锚定新方向。

  向天借水 添绿大好河山

  聚焦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气象部门积极开展生态监测评估与风险预警工作。其中,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工作成效显著。

  如今的三江源河水清澈、牧草丰满,黄河源头再现“千湖景观”。这背后,修复型人工增雨(雪)有效地发挥了作用。需求引领下的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经过多年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了从地面、高空分散作业向立体化、规模化、跨区域作业的升级转型,现已建成现代化人工影响作业体系。当前开展的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试点,选在三江源、祁连山、丹江口、白洋淀等典型区域着手云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和作业试验。在重点生态保护区,气象部门持续开展大范围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助力当地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以及提升草地生物量和覆盖度。

  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等方面的作用。随后,青海省政府办公厅、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相继出台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强调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修复型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分类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

  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气象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河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等地气象部门发挥科技优势,不断探索人工增雨净化空气作业试验。

  当前,“绿色”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为保障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气象工作者将勇担重任、坚定前行!

  (作者:王美丽 责任编辑:张明禄)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