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践行建功

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中的气象力量
——宁波舟山港专业气象服务助力港口效益提升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7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12月的浙江宁波舟山港,一艘艘巨轮来去自如,重型机械穿梭不息,大宗商品有序进出。

“11月29日到12月1日将有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请特别留意。”11月27日,一条气象信息准时发送至调度中心工作人员手中。这一天,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3108万标准箱,提前34天达到去年全年总量水平。

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宁波舟山港已成为衔接服务中西部广大腹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支点。2021年,该港年货物吞吐量超12亿吨,连续13年蝉联世界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首破3000万标准箱,稳居世界第三。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波舟山港考察时提出,“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瞄准这一目标,宁波气象部门积极融入,立足服务保障“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不断提升港航气象服务能力。

就在一个多月前,一丝风险悄然逼近这座平静的东方大港。

“预计11月10日,虾峙外锚地上午能见度为2千米至5千米,从中午起5千米至10千米,夜里为2千米至5千米。各单位立即注意防范。”11月8日,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港航服务人员将最新海雾预报信息发布到港口、海事等相关负责人的微信群里。

“海雾、大风和强对流是对港口作业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气象信息对于港口调度非常重要。”宁波舟山港调度中心值班主任连胜介绍,尤其是海雾,不仅会有安全隐患,还可能影响经济效益。

这一次,由于气象部门及时提供了时间、空间较为精准的能见度预报,港口管理部门得以提前制定出精准管控计划:10日1时,虾峙门航道、条帚门航道开始管制;5时,长柄咀以东水域进行管制;11时30分,长柄咀以东水域、象山港大桥水域雾航交通管制解除……连续3天,港口调度中心组织二次引航共8艘次,相较于全时段管控停航,这种做法累计增加作业箱量共13911.75标准箱。

图为宁波港航气象首席服务官吕劲文参与“二次引航”专班决策宁波市气象局供图

精准的气象预报,是向海雾抢出时间和费用的关键。“‘二次引航’的做法是,在海雾发生前几到十几小时,引导外锚地货船提前开进港内锚地等候;主航道入口因海雾关闭后,已经进入内锚地的船只就可以在引航员指挥下前往码头作业。”连胜介绍,“今年,港口进行雾航精准交通组织20次,组织538艘大型船舶安全进出港,保障76万标准集装箱顺利装卸,同比增长35.8%;而船只也同时减少了不少因封航产生的滞港费、延迟违约费、保险费等次生费用。”

精细服务的背后,是能力的提升。

聚焦服务宁波舟山港,气象部门密织成一张近海海洋地空天立体监测网:每10分钟完成一次30公里范围立体扫描的新型云雾毫米波雷达,每6分钟完成对460公里范围立体扫描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每5分钟完成0度到90度垂直扫描的激光云雾仪……

有了监测资料“打底”,气象部门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努力提升预报能力。不断细化风力预报,围绕港口海事需求,实现对四大港区的精细化风力订正预报;针对核心港区及相关区域研发实时气象预警产品,实现分港区的分钟级报警和小时级预报。

以需求为引领,港航气象服务精准发力。浙江气象部门将海洋与港航气象创新团队设在宁波,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针对性挖掘服务潜能:研发全球首个航运气象指数;编制航运气象风险图;开发海事气象快报系统,以海事、气象共享数据为基础,实现对港区海事作业区的分钟级高影响天气快报消息推送,涵盖两部门全体作业人员。2022年3月,宁波港航气象服务作为中国气象事业对外展示亮点,登上世界气象组织(WMO)官网。

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离不开部门间的密切合作与联动:气象、海事、港口三部门建立“早发现、早通气、早预警、早联动”的“多早预警机制”,以气象预报预警为基础,融合再造业务流程,实现零时差发布气象产品到港航调度。三部门升级固化11项业务制度,优化部门联动链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港口作业调度决策进一步优化,年均为港区增加可作业时长约150小时。此外,三部门还联合发布1项行业标准、6项地方标准。其中,由宁波、舟山两地气象、港口、海事等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港口作业气象预警等级及图标》,是国内首个港口预警地方标准。

精细的气象服务为强港建设提供内生动力——相较于尚未开展精细化服务的2013年至2016年,近3年,舟山港口集装箱码头管制延误率降低35.3%,风险率降低63.3%,总体准确率提升62.6%。宁波市海事局与市气象局今年联合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港航气象服务年均为港口、船舶公司增加营业收入约5.6亿元。

图为“海事气象快报”低能见度监测宁波市气象局供图

(作者:张宏伟 孔扬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