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2023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系列报道·广东
汇聚珠江流域融合创新合力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干流长度2214公里,年径流量逾3300亿立方米……在我国,珠江水量仅次于长江。珠江流域(华南区域)地处东亚季风强降水区内,广东、广西、海南、福建、贵州、湖南、江西、云南等8省(自治区)面临的极端天气气候相似,满足共性预报服务需求和解决重点科技问题的愿望一致。

2023年,广东省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区域气象中心、流域气象中心和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以下简称“三中心”)调整优化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协调,8省(自治区)气象局通力协作,建立健全珠江流域(华南区域)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打造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珠江流域(华南区域)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推进气象业务协同发展、气象服务协同联动、气象科技协同创新。

健全科技协同制度建设

牵住科技创新这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需要统筹谋划。2023年,广东省气象局作为牵头单位,积极组织谋划,在强化气象水文服务保障基础上,推动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发动各成员单位共谋泛珠三角区域气象科技发展。

一年来,广东省气象部门持续深化“三中心”调整优化工作,成立珠江流域(华南区域)气象科学技术委员会,进一步明确气象科技发展方向,8省(自治区)气象局共谋共筹、共建共研、共享共用,构建起珠江流域(华南区域)“主动、互动、联动”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珠江流域(华南区域)内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成效。

交流萌发思想,碰撞产生火花。以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为纽带,8省(自治区)气象部门派遣客座交流人员到该实验室交流学习,共同研究气象科技前沿问题,促进干部人才队伍培养和梯队建设。2023年,流域内多地气象部门多名研究人员到该实验室,从事泛珠三角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合作客座研究,共享气象科技产品和信息资源,进一步满足科研业务需求。

实践证明,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在推进珠江流域(华南区域)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以来,广东省气象部门在强化规范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兼顾差异化,灵活结合各地发展现状和需求,各展其长,进一步提升各成员单位科技创新能力,优化配置珠江流域(华南区域)气象科技合作资源。

FY-4A静止气象卫星2022年5月10日监测到的珠江流域对流发展过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共筹共谋凸显“集群效应”

共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共筹共谋。一年来,8省(自治区)气象局针对共性需求和重点科技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出资设立珠江流域(华南区域)气象科研开放基金。

2023年,广东省气象部门牵头将“泛珠三角科技创新开放基金”更名为“珠江流域(华南区域)气象科研开放基金”。开放基金项目面向珠江流域各省(自治区),主要资助珠江流域(华南区域)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中的共性机理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

在每年召开的泛珠三角区域数值预报合作联席工作会议上,8省(自治区)气象局按照承担任务和发展需求筹集资金支持联合攻关。通过完善经费管理分配机制,共享技术和资源,有效提高攻关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使珠江流域(华南区域)气象科技创新进一步凸显“集群效应”,合力打造共解难题、共享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一年来,8省(自治区)气象局发挥优势,开展联合攻关,通过改进优化本地化释用、检验评估工作,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计算效率、业务稳定性和预报准确性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提升珠江流域(华南区域)气象预报服务的整体能力。

未来,珠江流域气象部门将继续坚持“共筹共建共研共享”的合作理念,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规模,持续优化合作环境,共同把珠江流域(华南区域)合作机制打造成全国流域合作创新、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

(作者:叶萌 史光浩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