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构建精密观测体系 发挥雷达支柱作用 为服务防灾减灾和国家需求筑牢基础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李良序

近日,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围绕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对主要任务作出系统部署。《纲要》对观测领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全面深入学习和领会《纲要》精髓及任务,坚决担起历史重任、准确把握实现路径,科学设计和务实推进观测领域的各项工作,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坚实的观测基础,需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对标国际水平,实现观测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按照《纲要》的要求,梳理目前综合观测系统中限制发展和“卡脖子”的关键问题,持续开展超越计划、芯片计划、观测试验计划;利用开放平台,建立灵活的研发机制,形成由创新团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成的创新研发体;力争利用2—3年时间,攻克湿度、气压传感器关键技术,推进“春分、惊蛰”等自主气象芯片的业务应用;实现重要装备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填补相关领域空白;大力实施成果转化机制,使新装备尽快进入业务列装,为“十四五”期间推进精密观测网建设打好技术基础。

以“三个面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为基准,科学设计和建设智能协同精密的观测系统。围绕“三个面向”,分灾种、分区域、分重要天气系统,科学规划和“织密”观测网;稳步推进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建设,提升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捕捉能力;推动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尽快实施,最大限度使观测往中远海和全球拓展。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基于高空大型无人机系统等组成的国家级机动应急观测系统,继续实施中国气象局海燕计划等科研试验,做好生态工程的设计及技术准备。

高标准推进雷达气象中心业务建设,发挥雷达对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的利器作用。2021年中国气象局成立了雷达气象中心。采取以核心技术攻关为主的科技创新举措、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与部门内外的合作与联合,全面提高雷达气象观测技术水平和应用效益;2022年底,拟初步完成雷达中心框架性建设任务,建立雷达研发、运行、应用、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业务;力争到2025年,基本完成雷达中心建设目标,开始发挥雷达支柱作用,雷达中心在全国雷达业务中的龙头组织功能和技术支撑作用将得以彰显。

打造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和服务产品,高效服务防灾减灾和国家需求。以提供满足应用需求的高质量数据为核心,深化观测业务改革,重新梳理和完善观测系统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实时质量处理、数据监视、诊断、勘误全流程业务;实施质量提升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业务数据质量;持续推进“优质计划”,研发服务急需的综合遥感观测数据产品。 

充分利用国际平台,推进全球数据质量提高和观测发展。进一步利用承担的世界气象组织(WMO)WIS北京区域中心和全球地面基准观测网牵头中心(GSRN-LC)平台,拓展二区协国家的数据评估业务,推动全球观测能力和数据质量不断提升;努力把两个平台建成WMO和中国气象局合作的典范,提升中国气象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

打造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人才团队,为观测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制定“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首席专家”分类培养计划,完善创新驱动等四大机制,以科技项目、重大工程和“四大计划”为抓手,为高水平气象观测打造“智慧引擎”。(作者系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张明禄)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