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预报,难在哪里?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8-11-11
分享到:0

  至11月10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19个热带风暴(包括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生成,其中,在我国登陆的台风数量已达到10个之多。总体来说,它们的特点及预报难点有哪些,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经验又是什么?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上,气象专家对此给予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风神”:复杂环流形势导致路径偏折较大

  台风“风神”的路径预报误差是今年所有台风中最大的。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玲等人对“风神”3次路径预报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副热带高压的演变来看,“风神”北部始终维持副热带高压带,并向西推进,但其强度是逐渐减弱的,表现为在向西推进的过程中高压带的宽度逐渐变窄。除了北侧的副热带高压带外,“风神”在北翘后其东侧有副热带高压的南落,但由于海上探测资料的缺乏,预报员无法及时掌握副高的细致演变。其次,通过对“风神”北翘的分析发现,在对流层中层“风神”始终处于一个“西南—东北”走向的长条形的低压区的东北部,低压区的西南部有另一个气旋性环流中心,在云图上对应有强对流云系的发展。云图动画和流场动画显示出“风神”与其西南侧的强对流云团有相互影响,出现了一定的互旋。两个气旋性涡旋的相互作用很可能是“风神”在菲律宾陆地北翘的主要原因。再次,通过对“风神”从菲律宾西折进南海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西折前从水汽图像上显示在“风神”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暗带的加强,意味着在西折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出现了短时间的加强,这是从常规探测资料的分析中很难看出的。水汽动画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常规探测的缺陷。

  对“风神”的第三个较大预报偏差的分析表明,在西风带有西风槽东移时,西风槽对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台风的路径,数值预报对此经常出现较大的预报偏差,这就需要预报员对此做出订正。张玲认为,具备对数值预报的较强的订正能力是当代预报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才能做到的。

“黑格比”:高海温和较小高低空垂直切变维持强台风强度

  张玲说,强台风“黑格比”特点之一是发展快、强度强。“黑格比”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在60个小时内,其强度连升三级,即由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而且强台风强度持续48小时左右直至登陆。“黑格比”在登陆前并没有由于靠近陆地而减弱,这主要可能是高海温的作用。当“黑格比”在南海活动时,南海北部海温比常年平均偏高1.5~2摄氏度,且“黑格比”在南海北部向西移的过程中其高低空垂直切变小于5米/秒~10米/秒,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黑格比”在登陆前并没有由于靠近陆地而减弱,而是维持强台风的强度直到登陆。

  此外,张玲认为“黑格比”还具有移速快、路径平稳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黑格比”受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气流引导,副热带高压强度强且位置稳定少动,从而导致“黑格比”进入巴士海峡后一直稳定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在南海北部海面活动时移速甚至达到30公里/小时,是移速很快的台风。

“鹦鹉”:云系不对称结构导致降水区偏离中心

  张玲认为,台风“鹦鹉”的云系呈现明显不对称结构,其主要对流云系集中分布在台风中心的西部和南部,不对称的结构导致了伴随台风的强降水也明显分布不均,“鹦鹉”主要的强降水出现在其中心的西部和南部区域。云顶亮温图中强对流区和850百帕水汽通量辐合区明显偏离“鹦鹉”中心,在其中心西南侧。这是“鹦鹉”登陆后强降水区在移动路径西南侧的原因。

“森拉克”:特定流场与地形共同造就“打转”现象

  福建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毅等人认为“森拉克”路径复杂,尤其在近海区域由于引导气流弱,台风处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路径曲折多变,预报的难度较大。根据台风中心移动特点将其路径分为“北上-折向西北行-登岛和下海出现两次打转-转向东北行”这四个不同阶段,而台风登陆台湾岛打转时的环流形势特征如何,是分析探讨的重点和难点。林毅通过分析认为,“森拉克”台风在台湾岛上打转,与台湾岛的地形作用有关,台湾岛上中央山脉对过岛台风造成独特的影响。但是并非过岛的台风都会出现路径打转,因为台风的移动主要是受环境场的主导因子制约,故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流场下,地形作用才能凸显出来。通过选取自1960年以来在台湾花莲到宜兰临近登陆或登陆时突然打转的台风个例分析表明,台风靠近台湾岛时,500百帕欧亚中高纬度多数为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分为两环,分别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海,台风处于两高之间的鞍型场中,逐渐由受其东侧海上副高南侧东南气流控制转受其西侧大陆高压南侧东北气流控制,台风前进方向又遇台湾中央山脉阻挡,台风路径易发生南掉。针对2008年“森拉克”、“蔷薇”等热带气旋在台湾岛东北部连续出现路径打转现象,张玲等专家从预报角度建议,在类似的环境形势场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如果实况路径已经出现停滞或打转现象,就应考虑热带气旋后期路径再度出现停滞或打转的可能性。(来源于2008年11月11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赖敏 郭起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