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1989-05-25 |
气象灾害通常有二种,一种是突发性很强的,如台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另一种是随时间延伸而程度不断上升的干旱和洪涝等。这些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就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来说,有些灾害是事先难以准确预报的。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气象灾害应有如下对策:
一、预防。这是传统的防灾办法。如筑堤以防洪涝,引水灌溉预防干旱。历史证明,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办法是有效的,但遇到特大灾害,仍然是无能为力。
二、适应。这是1987年在意大利伯拉焦召开的“响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问题”专家组会议,针对二氧化碳增温而提出的一种对策。这—对策旨在调整环境,以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但实施此对策耗资巨大。如适应海平面变化而采取的海岸保护、淡水供应和港口重建,适应气候变暖而采取的作物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改进等措施,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三、限制。这也是上述会议提出的一种对策,旨在采取措施限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减免伴随温室效应而来的灾害。在这里,应事先确定温室气体一定的排放量水平,据此,各国制订各自的能源政策,这是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
四、优化。建立安全度最大、效益最高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举例说,在勉强能种双季稻的地区改种高产单季稻,在其余季节种绿肥或蔬菜等作物,则有利于养猪业,而养猪所得的肥料又有益于农业,这样不但可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可减少春、秋低温的危害。又例如:在黄淮海地区实施林农间作;在缺水的渭北高原,实行旱作农业,以肥促小麦根系发达,使之能获取土壤深层的水分,减少旱灾的危害;城市绿化,美化环境,减少污染,还可增加产品。
资源的长期开发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绝不亚于灾害。我国南方有十亿亩草山草坡,其面积几乎接近耕地,如果改良草坡,每亩产草量将为内蒙草场的10倍以上,可是现在利用很少。因此,防灾与资源开发利用往往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优化资源利用也是防灾的根本途径之一。
五、人工气候工程。70年代末以来,塑料大棚与地膜等保护性农业迅速发展,在防御干旱、低温冷害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延长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延长了瓜果蔬菜上市时间,甚至在北方也能作到全年上市。
以上五个方面是互相结合的。总的来说,它们都在建立一个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高效的良性循环系统,气候也随着这一系统的建立而得到改善。(来源于1989年5月25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张家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