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点亮一盏灯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8-11-28
分享到:0

  11月26日1时13分,江苏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监控中心、江苏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等单位收到了江苏省气象局南京交通气象研究所发来的“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气象灾害预警”,预警明确指出,“2时30分后,镇江至苏州段能见度小于200米,局部小于100米”,接到预警后,6~9时,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实施了封路。

  在大雾天气里,此类气象预警信息的传递及接收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江苏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由浓雾引起的低能见度已成为影响交通安全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及时、可靠的气象保障信息,交通部门也无法对道路交通作出科学的管理,时常造成交通堵塞和无效封路等情况,影响高速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高速公路气象保障服务呼之欲出,而低能见度浓雾的监测预警业务首当其冲,引起了江苏省气象局科研人员的密切关注。

  2002年起,江苏省气象局与交通部门合作,在高速公路上安装自主研发的AMW自动监测站,开展浓雾的监测和临近预报的试验、研究与服务,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高速公路江苏段尽在“掌控”

  江苏省气象局建立了功能全面的自动监测和资料共享平台,提高了高速公路沿线气象实况的获取能力;自主研发了适用于高速公路的自动气象监测站,在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进行了全面安装,形成10公里间距的高密度气象监测系统,实现了气象要素的全天候逐分钟连续自动监测;充分利用交通部门在沿线建立的监控摄像设备,将实景监控视频同步传输到气象局,一方面用于校验气象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给预报服务提供了定性的参考;建成了气象与交通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为气象预报和交通指挥提供了及时而精细的沿线实时气象信息。

提前1小时精确“锁雾”

  研究、探索高速公路浓雾形成的新事实,提高低能见度浓雾的预报预警能力。研发人员用自组织临界态突变理论解释了低能见度浓雾的突发性,浓雾形成前近地层空气趋近饱和态即临界态,引发自组织突变的诱因是风的脉动,由分形理论认识到风的脉动是微尺度系统所致的。

  对丘陵地区浓雾多发成因的观测、分析和研究,则实现了高速公路浓雾临近预报理论取得了新进展。

  研究表明,在低能见度浓雾主体出现之前有一个“象鼻形”先期振荡前兆,它出现时间短,能见度不是很低,不会造成明显的危害,但这是突发性浓雾的前奏,具有预报价值。

  目前,江苏已经能够做到对浓雾发生前12小时发布预警、提前1小时发布精确到路段的定量预报。

搭建浓雾预警“平台”

  江苏省气象局建成了高速公路浓雾预警服务平台,提高交通安全气象保障能力。通过宽带专线网络,将精细化的预报和预警产品第一时间传递到交通部门,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轻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还采取电视直播方式,每天早晨直播交通沿线的实况与预报信息,通过交通气象网站、手机短信平台以及交通沿线的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广泛发布交通气象信息,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

  江苏省气象局一边开展科研工作,一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服务能力。在采访中,江苏省气象局局长卞光辉向记者介绍说,江苏省气象局成立了专门交通气象预报值班中心,建立了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浓雾的预警和临近预报业务流程,并聘请了部分有经验的预报专家担当交通气象预报服务的顾问,对业务系统的运行和预报服务的质量把关。沪宁高速公路全面投入业务运行以来,气象保障服务大大提高了交通安全系数,减少了无效封路时间,提高了运行效率,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目前,江苏省气象局在交通气象预报服务上已经形成科研、监测预报、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流程。

  据悉,目前江苏省气象局正致力于研制、优化、建设适用于全国交通系统的气象监测站网,并已经进一步把高速公路气象服务成功的经验向长江水路气象灾害预警方向延伸,江苏省气象局在低能见度浓雾的监测预警基础上将着力加强大风、高温、强降水、积雪、冰冻等对交通影响的研究。(来源于2008年11月28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