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干热风及其科学防御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4-05-18
分享到:0

  前,我国主要小麦产区已普遍进入扬花灌浆期,各地小麦长势良好。这一时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小麦干热风出现的敏感期。

  小麦干热风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一步认识干热风的发生、发展规律,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地预防和抵御干热风的危害,对于保证小麦丰产丰收,提高全国夏粮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麦干热风是小麦扬花灌浆期间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综合性农业气象灾害,也是小麦的环境胁迫因子,对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小麦在产量形成期的危害较严重,而在南方地区其影响较小。干热风是通过高温低湿的剧变和持续作用,造成了大量蒸发的条件,如未采取有效的防御手段,就会强烈破坏小麦的水分平衡和光合作用,导致对小麦植株体的胁迫伤害。具体来讲,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除了茎叶枯干、降低对光能的利用外,主要是缩短灌浆过程、降低千粒重,迫使小麦提前成熟。遇轻干热风的年份,可能减产5%—10%;重的年份,可能减产10%—20%,有时可达30%以上,而且影响小麦的品质及降低出粉率。

  干热风灾害的类型主要有高温低湿型、雨后热枯型和旱风型3种。

  高温低湿型:在小麦扬花灌浆过程均可发生。这类干热风的特征是高温低湿,干热风来临时气温猛升、空气湿度剧降,最高气温可达32℃以上,有时甚至达到37℃—38℃,最大增温16℃,相对湿度平均下降13%,最大急降57%,伴有一定的风力。这类干热风发生区域广,能造成小麦大面积干枯逼熟死亡,对产量威胁很大。

  雨后热枯型:又称雨后青枯型或雨后枯熟型。一般发生于乳熟后期,即小麦成熟前10天左右。其主要特征是雨后出现高温低湿天气,即在高温的时段里,先有一次降水过程,雨后猛晴,气温骤升(平均上升5℃,最大达8℃以上),空气湿度剧降(相对湿度平均下降21%,最大达44%),蒸腾强度平均增加26%,根系吸水力平均下降14%,导致细胞脱水,造成茎叶青枯死亡。这类干热风发生区域虽不及高温低湿型广泛,但所造成的危害却比前者更加严重。

  旱风型:又称热风型。其特点是风速大,与一定的高温低湿相结合,对小麦的危害除了与高温低湿型相同外,大风还加强了大气的干燥程度,促进了农田蒸发,使麦叶卷缩,叶片撕裂。这种类型的干热风主要发生在新疆和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年份出现较多。

  干热风的防御是综合性措施,主要分为生物防御、农业技术防御和化学防御。从各种防御方法的目的、意义和发展前途来看,生物防御是战略性的,农业技术防御和化学防御是战术性的,农业技术防御经济可行,化学防御则易见成效。

  干热风的生物防御利用生物对干热风的抑制作用,通过培植生物改善生态环境来抵御干热风。植树造林,特别是营造防风林,实行林粮间作等,就是在较大范围内改变生态气候来防御干热风的重要生物措施。

  干热风的农业技术防御运用一些常用的农业技术措施,如选种育种,灌溉施肥,耕作改制等,或是增强小麦对干热风的抗性,或是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以求达到防避干热风的目的。

  干热风的化学防御采用一些化学药剂或化学制品对小麦进行闷种或叶面喷洒,通过改变植株体内的生化过程,提高对干热风的抗性,减轻干热风的危害。这种防御措施一般可取得增产5%—10%的效果。目前,推广应用比较普遍的化学防御方法有:氯化钙、复方阿司匹林闷种(或浸种),喷洒石油助长剂、磷酸二氢钾、草木灰,此外还有喷洒氯化钙、过磷酸钙、矮壮素、硼等化学药剂和微量肥料。(来源于2004年5月18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林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