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案例

放出效率 管出效益 服出效能
——浙江省气象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3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从气象审批“一网通办”到保险理赔“数据代跑”,从区域雷评利商便民到防雷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浙江省气象部门主动融入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改革,持续深化气象“放管服”改革,让“放”的效果持续显现,让“管”的制度更加健全,让“服”的体系更加完善。便民惠企的作用,逐步释放显现。

“最多跑一次”提速见效

材料减半,时间减半!自2016年浙江省气象部门开展气象“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群众的反馈均为“省心、省力、省事、省时”等正面肯定。然而,大刀阔斧“精简”的背后,是气象部门精雕细琢的“重造”。

改革要推进,“家底”要摸清。浙江气象部门迅速梳理出要为企业和群众办理的全部事项,纳入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清单管理,并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为目标,优化再造14项事项的办事流程,编制服务指南和办理流程图,实现全省气象办事事项统一标准、统一执行。在持续对接努力下,气象部门负责的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全部实现在省政务服务网“一网通办”,在政府综合服务窗口“一窗受理”。

面对改革路上的顽瘴痼疾,气象部门打出“多方联动”牌。针对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环节长期存在的多头审查、办理流程往复等问题,省气象局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四部门共同认定全省50家具有资质的综合性图审机构,建立多部门共同受理、共同办理和政府统一买单的联合办理机制,还与省发展改革委等单位联合发文明确多部门联合实施竣工“测验合一”,全面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气象“最多跑一次”改革后,气象办事事项共减少办理环节3个;通过资源共享,提交材料项数减少45%;通过提交电子材料或审批部门自行复制等方式,办理事项提交材料份数平均减少67%;通过提速增效,平均办理时间减少55%。

“放管服”纵深推进

2019年8月11日,居住在宁波市北仑区柴桥紫兰花木场的孙先生,通过保险公司领取了因台风造成损失的11万元理赔金,“不需要向任何部门出具证明材料,这项服务实在是太方便了。”

原来,自2019年起,在免费提供保险理赔气象证明的基础上,浙江省气象部门会同浙江银保监局研究落实投保人免交“气象证明”的保险理赔办理机制,保险理赔所需的“气象证明”由保险企业直接向气象部门获取,变群众办为部门办。

与此同时,气象部门还整合省、市、县三级自动站的数据资源等,开发“气象资料查询服务系统”,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改革后,“气象证明”由原来的现场办理,变为由保险公司网上获取、线下打印、即时获取,气象查询服务改革成效显著。

为充分优化地方营商环境,浙江省气象部门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即雷评)业务模式。从以往“每落地一个项目都要单独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变为“以开发区为单位进行整体评估”,实现项目投资主体“零申请、零跑腿、零等待、零收费”。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安全监管不容松懈,气象部门随即出台管理办法,明确实施流程以及事中事后的监管要求,以保障全省防雷安全。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完成省级开发区(园区)区域雷评工作,并向市、县级园区延伸,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效助力。

“数字化”创新引领

2021年以来,浙江在全省部署开展数字化改革,提出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从整体上推动省域治理能力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此为契机,气象部门创新防雷安全监管方式,全面提升防雷安全监管效能。

为织密防雷安全监管网,省气象局开发使用防雷安全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与纵向、横向7个跨系统的数据对接、归集和监管协同。全省气象部门也各有招数:杭州气象部门建立了一套包含9项主体责任指标、3项监管责任指标以及1项数据协同指标的防雷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和算法模型,实现企业防雷安全风险“码上管理”;绍兴气象部门通过利用人脸识别、空间定位、NFC感应、物联上传、电子签名等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检测全过程溯源;衢州气象部门结合地方政企共治特色,打造气象互联网远程检查模块和企业应用端,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市+县”协同监管工作体系、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

(作者:张晓晨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