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读

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气象科普作品原创能力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7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国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近期,《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又一具体举措,标志着新时代推进科普工作的系统布局已经形成。

近些年,网络空间逐步成为科普工作的主阵地,但内容安全一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亟待重视,为此,《意见》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网络等各类媒体要发挥传播渠道的重要作用。

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的背景下,天气气候现象背后的原因、如何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社会公众和大中小学生的关注点,气象科普需求愈发旺盛。与此同时,气象谣言、气象伪科普相伴而生,并借助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在互联网中快速扩散,“气象雷达无法监测降雨”“千年一遇的寒潮”等充斥着网络,加强气象科普领域的舆论引导,繁荣权威准确的气象科普精品越来越重要。

首先,要强化网络气象科普阵地的舆论引导,不断提升气象科普专业化水平。中国气象局目前形成了报纸、杂志、官方网站和新媒体矩阵、科普专业网站和自媒体平台相融合的气象网络科普阵地,在传播气象知识、弘扬气象科学家精神等方面发挥了主阵地、主渠道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面对不断滋生的网络谣言,气象部门主动通过网络平台权威发布气象信息,与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辟谣信息,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还将继续强化气象科普阵地建设,严把气象科普产品科学关,吸引气象专家参与到产品的策划制作和审核过程中,在确保气象科普产品严谨性的同时不断提升其通俗性;强化与部门外主流媒体的联动互动,扩大气象科普资源的有效供给。同时,集中部门内优质“智”源,主动融入“气象+”“互联网+”行动,探索打造线上分领域、分行业、分众化的专业化气象科普门户网站。

其次,要创新网络气象科普的表现形式,不断推出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气象科普作品。从“图个明白”系列科普图解,到“聊天儿”系列科普数据新闻,从二十四节气科普手绘动画到打开“天窗”系列科普短视频,近几年,中国气象局网站和官方新媒体在丰富气象科普产品表现形式、贴近公众体验上下足功夫,多次获评“典赞·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作品,也收获粉丝无数。今年,第一届名家讲科普全国气象科普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在火热开展,也将带动并凝聚全国气象力量,共同将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推向更加快速、集约的发展轨道,也让公众在深度体验中不断提升气象科学素养。

再次,要为气象科学家走进网络、走近公众营造良好的氛围。近年来,来自首席预报员、首席专家、气象节日主持人等领域的气象专家活跃于网络,通过自媒体账号传递气象科普知识,为公众解疑释惑,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思维,拉进了气象与公众的距离。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力量,这就需要各单位要积极建立气象科普专家队伍的培育、联动机制,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强化与网络平台特别是新媒体平台的协同合作,将气象专家培育为气象科普领域的“网红”“达人”,更加便捷地、接地气地服务社会公众。

作者:胡亚责任编辑:颜昕)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