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读

加强大城市防灾减灾气象科普能力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刘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如何加强大城市防灾减灾气象科普能力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新时代气象科普创新发展的重大契机。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大城市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呈现出长期性、突发性、巨灾性和复杂性。让城市更加“坚韧”,需要构建科普“软实力”战略支撑,创新“软实力”成为气象科普能力提升必做的功课。《意见》要求科普在基层服务、基础设施布局、作品创作、活动效益、人才队伍、产业发展和交流合作等七个方面加强能力提升。

聚焦强化基层科普服务,围绕公众安全等需求,需要广泛开展以气象科技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活动,以点带面,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安全社区、校园、公园的服务功能和作用,提升公众防灾减灾参与度。

聚焦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需要加强气象科技馆和气象特色科普基地建设,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观测台站等在减灾科普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科普;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传播手段,注重公众减灾意识培养。

聚焦加强科普作品创作,要围绕“四个面向”原创减灾科普作品,制作气象减灾的科普宣传图书、视频、图文等,培育高水平科普创新团队;针对大城市不同灾种,大力研发科普展品和创作科幻作品,以评奖等形式大力推进。

聚焦提升科普活动效益,要在科普中率先应用新技术,展示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广泛调研灾情普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解决防灾减灾中的典型问题。

聚焦壮大科普人才队伍,要畅通科普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合理制定专职科普工作者职称评聘标准,增强职业认同;通过能力提升,培育高质量科普队伍,组织社区、高校、农村志愿者,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务工人员、企业职工等广泛宣传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聚焦推动科普产业发展,要兴办科普企业,加大优质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企业要履行科普社会责任;加大防灾科普投入,促进科技研发、市场推广与科普有机结合;加强科普成果知识产权保护。

聚焦加强科普交流合作,要拓宽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实施国际科学传播行动;创建或参与国际减灾科普组织,引进国外优秀科普成果,开展青少年国际减灾科普交流,策划组织国际减灾科普活动,增强国际合作共识。

《意见》对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格局给出了清晰说明。气象部门要建立常态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气象科普宣传体系,推进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加强协同联动和国际交流,推进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提高气象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气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气象科技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北京气象学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颜昕)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