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大数据总览

趋利避害 守护经济命脉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5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10月16日,下半年以来最强冷空气“吹袭”黑龙江,哈尔滨迎来初雪。同日,全市开栓供热,比常规时间提前4天。

  精准的预报,是多地“看天”供暖的底气所在。放眼整个能源领域,气象服务已成为能源调配决策的重要依据,有些融入能源生产调度过程,成为生产要素之一。能源保供气象服务,越来越成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保国计:不可或缺的气象底色

  今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遭遇严寒暴雪天气,导致大面积电力中断,数百万户居民在极寒天气里无法取暖和照明。事后分析认为,得州当地的发电设备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无法运行,是造成大面积停电的主因。

  得州的灾害并非孤例,我国今年初的强寒潮天气、夏秋季南方的持续高温天气,同样对电网负荷提出挑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重发,对能源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气象服务,成为能源保供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能源,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保供,是不折不扣的“国之大者”。在服务能源保供的道路上,气象部门想在前、做在先,充分参与到能源生产调度过程中,贡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穿越整个新疆的中亚天然气管道,2020年向国内输气超390亿立方米。新疆气象部门加强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搭建管道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服务线路总长超过12400公里。今年9月7日至16日,赶在冬季用气高峰来临前,管道开展大规模动火作业。由于要在禁火区内焊接、切割,这种作业对天气条件要求严苛。该公司总经理闵希华表示,公司根据气象预报提前部署做好预案,保证了作业顺利实施。

  大面积停电是现代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在北京,确保电力稳定供应的秘诀写在精细的气象服务中——北京各处变电站、输电线路、电力杆塔都被纳入气象灾害风险预报系统,市气象局以15分钟、500米的时空分辨率,基于位置随时监测电网所在地降水、大风、雷电及线路覆冰、舞动风险,帮助电力部门将电网风险应急处置时间由原来的120分钟缩减到30分钟。

  在辽宁,基于采油区位置的气象服务平台,帮助辽河油田规避频发的强对流天气影响;在天津,气象部门研判风力减弱“窗口期”,助力载有6.5万吨液化天然气的“天鹅座”LNG船顺利靠港,保障京津地区能源供应;在今年深受暴雨影响的河南,自实施网格化输电线路防护气象风险管理以来,电网因气象原因导致的故障率平均降低10%左右,抢修业务平均用时降低46%……从能源生产到运输再到供应,全链条气象服务始终相伴。

国网北京怀柔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加强寒潮期间值班值守和工单派发,守护供电安全。来源:北京日报

  护民生:冬暖夏凉的气象密码

  随着冷空气频繁造访,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在寒风与冰雪中,广大人民最大的需求——供暖,是冬季绕不开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气象服务深度参与供暖决策,集中供暖时间早已不是数十年不变的“硬杠杠”,而是根据天气条件灵活调整,越来越贴近百姓的供暖需求。

  近日,发生严重秋汛,紧接着又遭冷空气侵袭,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山西和陕西人民,接连接到好消息:山西大同提前13天供暖,陕西榆林提前10天供暖……

  从固守日期到灵活调整,气象要素是关键影响因子,气象服务则是不可或缺的决策依据。在很多地方,市政部门和气象部门的供暖会商成为惯例,根据预报预测确定供暖开始和结束日期,已成常态化做法。

  调整供暖起止日期,并不能概括“看天供暖”的全部内涵。在部分地区,借助对未来天气变化的精准把控,热力公司得以更准确地调度生产,在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2019年至2020年,根据气象预报,北京市燃气集团天然气用量预测偏差由8亿立方米缩减至1.5亿立方米。在冬季这一大气扩散条件有限、雾-霾高发的季节,精准预报所带来的高效利用,无疑也是减轻污染、造福民生的利器。

  供暖固然是对能源保供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在越发频繁的高温热浪侵袭下,夏季制冷需求也频频造成用电高峰。迎峰度夏,同样需要对气象条件的精准把控。在上海,气象部门根据气温变化分析夏季逐月社会用电量以及最高用电负荷,为本市协调电力调度提供决策支持;在江苏,根据今夏气候预测,16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赶在酷暑前投入运行。

  冬暖夏凉,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能源供应链的今天,正逐渐成为民众“稳稳的幸福”。

10月11日,宁夏电投西夏热电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供热设备进行清洁。来源:新华网

  谋未来:绿色发展的气象保障

  2020年,三峡电站以年发电量1118亿千瓦时创下新的世界纪录。同年,长江汛情异常凶猛。助力水电枢纽趋利避害,让防汛与发电“双赢”,有赖气象技术加持:流域智能网格预报、洪水天气流型识别等新技术,在推动洪水资源化利用上,功效显著。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速,加快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特别是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而水电、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无一例外,都对气象服务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

  响应这一需求,气象部门在清洁能源领域深入探索。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完成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评估,研发了精细化风能太阳能预报技术。华风集团研发能源气象服务平台,针对能源企业特定气象服务场景,开展专业化、定制式气象保障。全国首家气象能源中心——湖北省气象能源中心成立逾10年,研发的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不仅在湖北落地,还先后在甘肃、新疆等10余省(自治区)80余家新能源场站业务化运行。

  “准确的太阳能功率预测,保障了持续稳定的发电效益。”湖北省麻城市光伏扶贫电站站长刘伟龙说,电站自2017年6月建成并网以来,向重点贫困村分配扶贫收益3071万元。

  10月13日,中国气象局印发《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业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风能太阳能气象业务的核心科技支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面向未来,服务能源保供,谋划绿色发展,气象部门已踏出坚实步伐。(叶芳璐、张广梅、林毅、李傲、李冬梅、蔺婷婷、关铭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刘钊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