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丨以粮为本 多方聚力 综合应用
黑龙江雷达建设新模式带动粮食监测新业态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资源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首位,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随着粮食安全对气象支撑保障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国际形势严峻,黑龙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责任更为重大,对标精密监测,加快提升雷达应用能力迫在眉睫。

然而,当前黑龙江省只有12部天气雷达,射束高度一公里的监测覆盖率仅为35%,尚不能满足需求。为此,省气象局以“补盲区、强管理、增实效”为目标,强化统筹布局,盘活有限资源,坚持合力共建、开放融入,“以粮为本、多方聚力、综合应用”的雷达建设新模式应运而生。

组织谋划创新 构建站网布局

黑龙江省受特有的高寒气候条件、严格的耕地林地红线保护政策、边境地理位置以及地域经济条件等综合客观因素影响,可选的雷达建设用地极为稀少,雷达选址布局困难大,各方面成本和审批压力大,这也是雷达监测网下盲区较多的主要原因。

省气象局聚焦问题和需求,确立黑龙江省天气雷达部署“五项原则”,即补盲区原则、效益发挥原则、业务需求原则、防灾减灾原则、地方支持原则。在不踩耕地、林地、湿地红线的前提下,省气象局重点提升粮食主产区雷达监测能力,对监测空白区域、重点区域提前谋划布局,并加强沟通动员,争取地方支持,推动政府落实承诺,确保全省雷达监测网充分发挥综合效能。

省气象局主动组织各级气象部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宣传天气雷达的综合用途,积极与地方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专项联合调研,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成立专家组融入“粮食安全智库”,与各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合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气象科技支撑体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对天气雷达建设的积极性。目前,省内大部分雷达待建区域的政府均做出建设支持承诺。

省气象局还坚持动态分析,定期组织召开雷达专项交流会、推进会,实时跟进了解各地政府意向和支持举措,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动态分析机制,最大程度保证雷达部署建设工作与地方需求高度契合。

 小兴安岭深处的伊春多普勒雷达站。图片来源:黑龙江省气象局

资源筹措创新 激活共建合力

省气象局通过承诺函、战略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与各级政府确定将雷达监测网建设作为黑龙江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和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克服地方经济困难,最大程度争取支持。雷达建设项目呈现出多地积极竞争、多部门共建、多级政府投入、多种方式支持的态势。

在全省层面,省政府在土地征用、探测环境保护、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省气象局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落实投资匹配比例,规划全省雷达组网,梳理基层雷达建设共性问题,统筹解决,主动分担承建单位压力,充分展现责任担当。同时,省气象局与农垦、森工等行业部门深入沟通协作,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森林防火安全等方面推进天气雷达共建共享。

立足“国之大者”,盘活有限资源。目前,黑龙江省天气雷达组网已覆盖大部分粮食主产区,天气雷达建设被多个市县列入保障粮食安全具体措施中。省气象局立足农业现代化,建立了雷达产品资料共享平台,实现垦区各农场、防雹办、飞机场等单位的资料共享,协同推进垦区与各市、县辖区雷达组网,形成联防机制。

同时,省气象局将地方经济发展和特色自然资源挖掘需求融入雷达建设布局,最大程度争取各方在土地征用、建设用地置换、探测环境保护、政策及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

应用举措创新 推动一站多能

立足黑龙江省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装备制造基地、能源基地以及生态大省、冰雪旅游大省的战略地位,省气象局以雷达建设带动全省综合立体观测站网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格局。

当前,天气雷达建设深度融入星月观测、森林防火监测、温室气体监测、农气观测、科普培训等多重领域,打造综合性基地;同时与地方科普研学、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等需求相承接,打造标志性基地。

在天气雷达部署建设过程中,省气象局不断加深与地方政府合作,将雷达建设与生态功能区域观测以及防灾减灾需求相结合,辐射地方文化旅游领域,一批具备地方特色、承担全链条综合气象业务、兼顾文化传播和旅游观览功能的地标型雷达站正逐步建设成型,未来还将成为黑龙江经济建设的新标杆。

(作者:韩志鹏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