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刊类

面对气象灾害预警这样发出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2日 来源:四川日报

3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世界气象组织(WMO)此前发表的一份灾害统计报告显示,过去50年间,全球报告的11000多起灾害与天气、气候和水相关,几乎每天发生一起灾害。死亡人数为200万人,即每天有115人死亡。但好消息是,得益于早期气象预警和灾害管理的改进,灾害导致的年均死亡人数从20世纪70年代的超过5万,降至21世纪头10年的不到2万。

气象早期预警,能有多早?预警凭什么做到早准快?一条预警信息如何及时发出、有效送达?

气象预警能早到什么程度

除能提前24小时以上发布外,还有短时临近天气预报

322日下午,省气象台宣布解除18日发布的强降温黄色预警。

幸好妈妈从天气预报提前知道了降温消息,专门打电话提醒我把厚衣服找出来,我才没有冻感冒。在成都上班的小姜说。

回顾这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气象部门的警报拉响得很早——

314日,省气象台在答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提问时首次明确发出信号:冷空气的影响会在320日前后开始,持续时间估计为2—3天,届时气温异常偏高状态将得到明显缓解;

316日、17日,省气象局微信公众号四川气象连续提示:19日晚开始气温下降;

317日,省气象局官方微博四川气象发布中期天气预报,预测此次降温过程的降温幅度和强对流天气状况;

318日,省气象台发布强降温黄色预警。同一天,四川相关市、县级气象台纷纷发布强降温、大风、暴雨等预警信息。

目前,一些气象预警知识已被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比如,在气象灾害来临前,气象部门会提前发布相应气象预警;对于不同的气象灾害,气象部门会发出不同的气象预警信息;根据气象灾害造成的不同影响,气象预警有不同等级……当然,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气象早期预警,能有多早?

省气象台专家介绍,这个问题得从两个层面来看:在社会公众服务层面,大家熟知的有提前24小时以上发布的气象预警、灾害发生前24小时以内发布的气象预警信号。此外,近两年来,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更早期的气温、降水等变化情况,则可从气候趋势预报中得知。

在政府层面,气象部门会与防灾减灾部门紧密联动,提供更加丰富的气象预警服务,包括气候预测季报、月报,天气旬报、周报等。以省级层面为例,省气象台每天都会向相关部门提供未来7天的天气预报,以此作为防灾减灾的决策参考。去年,四川日报刊发的《今年入汛以来,渠江经历两轮最强降雨,泄洪还是蓄水?——“参考资料为每次拍板注入底气》,讲的就是气象早期预警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的典型事例。

预警凭什么能够实现

预报的形成靠科技进步支撑,预警的发布通过全媒体及时分发

越来越早的气象预警背后,其实是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支撑。

我国气象事业起步阶段,天气预报主要靠天气实况观测+预报员经验形成。以前在四川,一个县的县域范围内只能建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如今,已经形成地面观测站+雷达+卫星立体化气象观测系统。

来自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四川已建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56个、国家级无人自动站349个、省级自动气象观测站5474个,实现全省所有乡镇全覆盖;有高空气象观测站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45个;建成风云3号、4号卫星接收站。

超级计算机的超强算力,为改进数值预报模式提供有力支撑。每秒钟,来自天上地下、全省各地的气象观测数据,源源不断涌进省气象局数据库,超级计算机根据气象工程师开发的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未来天气状况的初步结果,为气象预警提供基础资料。

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也是早预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与省通管局、省委网信办建立暴雨黄色及以上预警全网发布机制,与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与省水利厅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与省应急管理厅签订气象预报预警与应急指挥动员有机衔接一体化畅通合作协议……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不断完善早预警、早行动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并通过《四川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试行)》等,推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防灾减灾机制落地落实。

目前,省气象部门已构建包括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在内的全媒体气象服务信息分发体系。

之间如何寻求平衡

重要天气过程采用递进式预报,暴雨预警精细到乡镇

省气候中心发布的气候公报显示,2021年大风冰雹灾害共造成28.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万公顷,绝收面积0.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7亿元。在四川,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高温、大雾、冰雹、暴雪、大风、雷电、寒潮、道路结冰、霜冻等。

每次面对灾害天气,人们总是会想:如果再早一点知道该多好!早知道、早准备,就能更好地避免损失。

这听起来很不错,但对气象工作者来说,早预警是目标、也是挑战。

天气预报作为一门预测性科学,由于人类认识还有局限,越早,就越可能有更多不确定性。而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来说,准确的气象预警,对于早行动显然更有价值。

因此,早预警,必须在之间寻求平衡。

在现有技术手段下,如何做好早期预警?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副处长李翊告诉记者:对于重要的天气过程,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延伸期过程预报-重要天气趋势预报-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递进式预报机制,即前期是比较笼统的大致趋势,随着时间越来越临近,预报的准确率、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从去年开始,省气象局要求,暴雨预警信号必须精细到乡镇(街道);雷电、大风预警信号也要尽可能精细到乡镇(街道)。

未来我们将主要从3个方面加强早预警预报建设。李翊介绍,一是进一步完善递进式预报机制;二是持续开展西南涡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发展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强化卫星、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在短时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着力提升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精准预警能力;三是加强关键领域影响预报和气象风险预警能力建设。(作者:陈婷)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