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经验 中国贡献

可持续发展中国经验中国贡献系列报道①
气象早期预警的中国经验:人技结合 制度先行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深夜,暴雨将至。在气象业务平台上,最高级别的预警一键生成,通过所有可利用的渠道,传播到受影响区域,驱动人员、装备、物资流向最需要它们的地方,指引人们离开受洪流威胁的区域赶往安全地点。

从信息生成、发布到落地,这一整套流程就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早期预警”——一个系统性概念。

预警的提前量与准确率有赖于观测、预报等能力的长足提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尽可能确保每一条预警落地见效。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气象预警公众覆盖率达92.7%,在预警发布“广且实”上探索形成了特有的方法论。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时业务监控平台 供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广”的秘诀在于人技结合,群防群治,打通信息传播的每一个节点。

在技术层面,中国构建起上下相互衔接、规范统一、多部门应用的预警信息发布业务体系,横向连通16个政府部门,纵向连通国家、省、市、县并可直达各级应急责任人,专线接入电视台、应急广播、移动运营商和ABT互联网平台,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突发事件,实现我国76类预警信息的统一发布。同时,通过海洋传真图、“村村响”应急广播、微信小程序、聊天机器人等多种形式,推动预警精准靶向触达受影响行业、区域和特定人群。

但技术不能确保预警覆盖到村镇以及家庭、学校等具体场景。最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应急责任人制度应运而生。

应急责任人多为基层干部,承担本单位或辖区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灾情报送等工作,协助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直达到人的气象预警,可确保基层及时组织隐患巡查、人员转移、抢险救援等工作。

由此延伸出“叫应”机制。当发布高级别预警后,气象部门将第一时间通知预警覆盖的乡镇主要负责人和基层应急责任人。在云贵高原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在内蒙古、西藏等人员分布分散地区,“叫应”机制多次发挥作用,如去年汛期,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培秀村值班干部和水情监测员接到暴雨气象预警信息后沿河巡视,及时发现山洪征兆,通过喇叭呼叫沿河及地质灾害点周边112户358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新宁县夫夷江水位暴涨,崀山镇船形村地势较低,镇村干部敲锣打鼓,通知住在低洼处的村民紧急撤离……正是这些落实到人的“土办法”,在山洪、滑坡等突发性灾害来临前后抢出“生命通道”。

而“实”的关键则是效力受到保障、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

中国的做法是依托政府领导,促成部门联动,进而带动社会力量参与。

由各级政府牵头,各地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将应急管理、水利等多个单位纳入其中并细化职责分工,推动气象与发展改革委、公安、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体育等部门密切合作。

台风“梅花”登陆前,浙江省海盐县各方严阵以待。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2022年9月13日下午15时开始,根据气象预警信息,海盐县各镇(街道)安排接送车辆,对全县213名在建工地的建筑工人进行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 供图:浙江省海盐县气象局

同时,《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出台,确保气象预警成为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之一,并将“关、停、限、避、调”等措施与预警信号的固化绑定,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

各地气象部门也纷纷探索建立适合本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节奏的部门联动机制,如深圳“31631” 气象预报工作机制、贵州“三个叫应” 预警联动工作机制、浙江“网格+气象”模式、湖南“631”递进式预警模式、福建“1262”精细化城乡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等。

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四次登陆我国,在国家层面有关部门指导下,直面风雨影响的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依照相关规章预案,视情况启动停课、停工、停运、停航、停园、停业“六停”措施,召回渔船、海上养殖人员等,防范应对有序有力。

目前,中国牵头承担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项目,为亚、非等“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技术援助。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