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案例

2023年“质量提升年”行动系列报道⑤转型发展激活人工影响天气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65年前的首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迈出了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第一步。65年后的今天,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在化云为雨、防雹避灾中守护民生“幸福线”。

现阶段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加快推进由分散、粗放、相对独立发展向集约化、研究型、安全性、融入式转型发展。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提升业务能力、加强规范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为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集约发展 提升业务质量和规范化

今年,中国气象局全面统筹部署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转型发展,将其列入“质量提升年”行动重点任务。对内,发布人工影响天气“播雨”减灾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国、省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转型发展任务;向外,协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28个单位分工合作落实国务院工作部署,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共同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秉持“主动、互动、联动”的工作思路,中国气象局进一步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集约发展,完善国、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业务布局”。其中,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强化引领支撑;省级气象部门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实时业务,加强作业指导指挥;市县级机构用好业务指导产品,提高本地作业监测预警和实施能力。

中国气象局印发《人工影响天气“播雨”减灾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原有的“五段式业务流程”拓宽为“七段实时业务流程”,增加前期作业条件展望和全业务流程安全管理,业务流程更加科学高效。

在平台方面,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云+端”架构,国省两级部署、市县级应用的一体化、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逐渐建立完善。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简称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组建国省一体化综合业务平台工作专班,层层推进。同时,作为国省一体化综合业务平台的主要模块,作业信息上报软件和常态化效果评估软件已在甘肃等试点省份测试应用。

聚焦核心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气象局推动将“暖云人工增雨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年度指南发布;在2023年创新发展专项中设立8项与人工影响天气有关任务。

开放共享激发科创活力。中国气象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共建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人工影响天气创新研究院,加强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检验技术”重点创新团队和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首批五支创新团队启动,着力攻关人工影响天气核心机理与关键技术。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整改提升,通过加强实验室团队建设和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强化高水平成果产出和高水平人才队伍成长,提升科技成果业务转化成效。

研究试验是精准作业的基础。气象部门持续在庐山外场试验基地开展云物理外场观测试验;在贵州威宁外场试验基地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技术研究;在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开展无人机探测和作业试验,为青藏高原人工增雨雪技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在湖北丹江口、河南商丘积层混合云试验基地和山东黄河三角洲防雹试验基地等联合开展科学试验。依托科学试验,西北地形云空地联合探测方法和催化技术、空—陆水资源统筹利用和耦合调控模型及关键技术等实现突破,为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守住底线 强化全链条安全风险防控

安全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底线要求。中国气象局通过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作业飞机和地面作业装置管理,推动规范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

在加强作业装备管理方面,各单位严格落实《人工影响天气飞机改装业务规范》和《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安全检查规范》,加强飞机改装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快推进高炮火箭架加装安全锁和自动化改造;在全国范围加强作业装备和弹药信息化管理,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系统升级并集成到综合业务平台,作业装备纳入物联网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定期开展物联网系统运行及弹药质量通报。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覆盖率提升至85%以上。

此外,一系列安全风险防控“组合拳”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全链条安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确认退出制度、实行安全等级分级管理等,作业站点安全防范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技术装备准入机制、优化飞机调度机制、加强空域申报和使用信息化建设等,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为全面摸清并动态掌握重大事故隐患底数,中国气象局组织全业务链条梳理各个环节安全管理工作,并提出改进工作要求。组织2710个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开展年度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完成省级安全检查;先后派出4个督查组到8个省份开展安全督查,督促各地狠抓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风险起底排查、隐患治本除根。

系统融入 构建新型业务技术体系

针对过去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相对独立的问题,中国气象局加快构建新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与气象观测、预报、服务、信息等业务建立“握手”机制,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不断完善“三动”机制。

依托数值预报模式,一系列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预报指导产品面向全国气象部门发布。2023年上半年,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发布“未来一周人影作业展望”、CMA-MESO潜力预报、CMA-CPEFS云预报、风云卫星云监测反演产品等各类作业条件预报和预案建议专报200余期,为基层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了科学指导,精准作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观测领域,人工影响天气观测装备纳入全国综合气象观测站网统一设计与管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所采集的特有的飞机观测资料为进一步提升精密观测、精准预报水平做出贡献。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紧密合作,利用风云四号B星与地基设备协同观测,支撑防雹试验研究的开展。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仍存在不少难题,比如增雨防雹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缺少定量化效果和效益评价方法、装备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升等。中国气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作部署,进一步提升基础业务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作业、指挥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持续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加强部门合作,协同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崔国辉 马鑫鑫 责任编辑:蒋芷晴)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