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地球之巅的气象行动:力破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大气密码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4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素有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因其隆起地形改变了亚洲的大气环流形势,促成了地球上最强大的亚洲季风系统,对我国、北半球乃至全球的天气气候都有重要影响。亚洲多条河流也发源于此,为东亚、东南亚、南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青藏高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揭示其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影响深远。以需求为导向,国家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全力监测和守护这片“净土”。

三上高原 成果丰硕

我国于1979年、1998年先后两次开展了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极大推动了高原气象学科的发展。但受限于高原极高的海拔、复杂的地形,这两次重点聚焦高原近地层的陆-气相互作用,获取的观测数据有限。

2013年5月,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以下简称“第三次试验”)发起,研究重点向上延伸到对流层和平流层,锚定解决制约高原地区的气象观测与预报技术问题。

经过8年攻坚,第三次试验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气象科研业务发展,更“反哺”于高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的高原中西部地面土壤观测站网和西部常规要素自动探空系统,显著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和为农服务能力;建立的高原区域灾害天气数值预报系统投入业务应用,提升了青海省冰雹客观预报准确率。

“三上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不仅深化了科学认识,也明确了“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需要通过综合科学考察提出应对方案”的迫切需要。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启动,气象部门牵头第一项任务“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重点针对亚洲水塔水资源、生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气候变化及其西风与季风协同作用。

精准预报探测先行。科考团队在水汽输送关键入口区墨脱、珠峰北侧等设立雷达超级站,开展综合观测试验,填补了复杂河谷地形多尺度水汽输送及云降水结构特征综合探测的空白。

在长时间尺度、立体探测数据的支撑下,团队揭示了高原低云活动、深对流对全球尤其是南北极水汽输送的重要作用,揭示了高原大气降水“补给”差异对南、北冰川消融速率的影响,预测了高原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退化对生态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影响。

图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调研现场。

总体布局 协同统筹

青藏高原暖湿化的加剧,潜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水土流失等方面的风险。守护好这片净土是利在千秋、泽被天下的大事。

2021年8月,全国政协“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重点提案督办协商会在中国气象局召开。中国气象局强化与各部门沟通协同,研讨推进青藏高原综合观测能力建设,调动国家级和省级力量协同落实。

2021年,《中国气象局加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工作方案(2021—2025年)》印发,中国气象局统筹国省资源,开展总体布局设计工作;出台《青藏高原冰冻圈与生态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推动观测站网布局及冰冻圈环境与生态过程数据库建设。

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印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青海经验和方案。甘肃省气象局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冰川、冻土、积雪、风能太阳能、水资源等影响评估及未来不同情景下气候预估工作,围绕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祁连山区生态屏障等重点区域开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西藏自治区气象部门结合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为“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提供监测评估依据……一系列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的举措正扎实推进。

未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还将面临更多科学问题,而这,需要更多行动来作答。

(赵晓妮、王亮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图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员合影

(作者:谷星月 责任编辑:苏杰西)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