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风雨如磐映初心
——气象部门防范应对华北极端强降雨纪实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题记

  这不是一个讳言气象灾害的时代, 因为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敢于面对极端性带来的挑战。

  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强降雨。

  “今年入汛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累计降水量最大、影响范围最广、致灾风险最高”,是对这场降雨极端性的定义。

  河北省邢台市赵庄乡梁家庄村的累计降水量达到惊人的1003.3毫米,两天下完两年的雨;华北地区降雨时间超过72小时,北京有两站累计降水量远超 “7·21”……多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面对这场被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称为“极端”“罕见”的强降雨,中国气象局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以防汛气象服务的有力行动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吹哨——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重大考验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形势预报图!”在强对流预报领域深耕几十年、现任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的孙继松面色凝重地盯着电脑屏幕,似乎已经预见到强降雨云团像列车一样一列接一列向华北奔来,隔着屏幕都仿佛能听见风号雨叫。

  这是7月28日16时,国家气象中心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气象探测中心,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直辖市)气象局进行专题加密会商时的情景。专家们讨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台风“杜苏芮”可能给华北地区带来的风雨影响。

  当天9时55分,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登陆我国,并以每小时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预计到了29日其残余环流还将挟风带雨一路北上。严峻的天气形势让预报员意识到未来几天风雨影响的严重性:在华北地区,这里有燕山、太行山脉阻挡北上台风;在东边,有“杜苏芮”和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带来的水汽影响;在京津冀西部,又有热带高压盘踞,很可能拦截住水汽,将其长久地“留”在华北地区。种种因素,都喻示着降水量级的极端性将超乎想象。

  于是有了这一次加密会商,堪称“大咖”云集:从事中短期天气预报的,专攻强对流的,熟悉灾害天气预报的,擅长定量降水预报的……各领域专家都受中央气象台的邀请齐聚一堂,集智聚力把脉风雨。

  气象预报预警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发令枪”,其结论直接关乎政府决策和社会行动,关乎相关力量部署和资源调配,不可不慎。而在极端性天气气候发生之前,就作出“极端”的判断,意味着预报员要跳出“历史极值”的束缚,甚至跳出业务倚重的数值预报模式的束缚,更加依靠自身对地形和局地小气候的熟稔程度,以及对承灾体脆弱性的把握。

  考虑底线最“底”处、问题最“顶”处,立足于防大、防猛、防超常,敢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需要何等的胆魄与智慧。

  会商会上,方翀、孙军、马学款、张芳华、符娇兰等首席预报员大胆“开麦”:“虽然‘杜苏芮’强度有所减弱,但后一个台风跟得很紧,水汽输送条件好,过程持续时间又长,恐怕量级预报不能保守。”“燕山以北在7月30日和31日都预报有降温,肯定有冷空气进来了,这个形势相当危险。”“盯着高压坝,如果它再增强,低压系统在河北附近停留时间延长,降水量会非常大。”

  ……

  最终,“量级不容报小,坚持极限思维”成为预报员们的共识,这一次关键会商也奠定了气象部门乃至各级政府做出超常规应对华北极端强降雨决策的基础。

  在接下来24小时内,中央气象台加密会商,经过多次研判,预报员们对降水范围和强度更有把握了。

  7月29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这是该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发布的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

  望远——紧盯防汛重点部位,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当然,预报员敢于“拍板”极端天气,不仅仅是依靠个人丰富的经验。他们手上还有不少“硬核”技术和产品为研判提供支撑——

  万米高空上,风云四号B星可实现百万平方公里区域1分钟级连续观测成像,牢牢锁定台风、暴雨等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结构及其演变的精细化动态。

  在地面,多波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及垂直观测系统等,更精准地监测降水区域和降水强度;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天气监测服务中,有亮眼表现的大小雷达组网融合产品首次在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中发挥作用,成为预报员精准捕捉局地强对流天气发展过程的重要助力。

  面对罕见的强降水,各地气象部门也拿出“看家法宝”。

  在北京,市气象局开展组网雷达协同观测试验,充分发挥多波段雷达在填补观测盲区及精密观测方面的优势,形成的观测产品可以更好地辅助预报员判断冰雹等,对短时强降水预报也有较强指导意义。

  天津市气象局广泛应用滨海新区科技园的垂直探测资料,例如通过云雷达廓线图、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探空图加深对降水特征的认识;又借助水汽组网资料,观察整个过程水汽条件的变化特征及强降水持续时间。同时,基于中高纬度北上台风动力初始化技术,参考多源观测资料,开展技术方案构建,并进一步完善模式物理参数化过程等功能模块,为后续开展北上台风暴雨的个例试验做足准备。

  在河北,省气象台于7月27日在太行山试验区、燕山试验区、秦皇岛沿海试验区和雄安新区开展观测试验,获取强降水天气过程关键时间点三维探测数据;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利用自主研发的全国天气雷达组网三维反射率因子的同化应用技术,使河北睿图同化雷达资料的数量由原来的8部雷达提高至59部;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运用装有先进机载探测设备的高性能增雨飞机开展探测飞行,比探空气球更具机动优势的探空火箭也升上天空,为预报研判提供第一手实况数据。

  筑堤——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身处防灾减灾链条前端的气象部门举部门之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力以赴。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以万全之策应对万一可能,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打好汛期气象服务硬仗。

  在暴雨红色预警发布的当天(7月29日),中国气象局启动暴雨一级应急响应,从国家级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到受影响地区气象部门,全员进入高强度高警戒的应急工作状态,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应急岗位人员全体到岗,全方位发力。

  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探测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单位抽调技术骨干,支援防汛重点地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及时为海河流域气象中心、地方气象台提供服务产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加大对省级单位业务指导力度,及时下发精细化预报产品,为省级气象部门开展公路交通气象保障服务提供支撑。

  在风雨初露端倪之时,“关注京津冀极端强降雨”超长直播就拉开帷幕,滚动发布暴雨动态信息、专家权威最新解读、识险避险指南。这场超过72小时、81家媒体参与、吸引1.7亿人次观看的直播,仅仅是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牵头组织开展的“一过程一策”科普宣传工作的一部分。

  在一线,有太多气象工作者持续高强度奋战:北京市通州区气象局副局长董鹏捷一周不曾回家;河北省涿州市气象局全体干部职工连续奋战108个小时;山西省昔阳县气象局局长翟国芳三晚没睡,接听了106个电话……他们都是为了将天气信息第一时间送达党委、政府,及时“叫应”基层责任人。

  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综合防灾减灾机制就此高速运转——

  在北京,暴雨红色预警发出后,包括故宫、环球度假区在内的多个旅游景区第一时间发布临时关闭公告;暑期班、夏令营等教学活动也及时叫停;两座地铁站封闭、175条公交调整线路,137条山区线路全部停止运行;各个易积水路段都设置专人职守。

  在河北,省内在建工地全部停工,公园游乐设施全部关闭,涉水道路封闭,低洼路段、涵洞、桥下等易积水路段都部署了救援力量。得益于县气象局在降水量达到50毫米后,每隔一小时的电话“叫应”,邢台市临城县赵庄乡梁家庄村提前转移受威胁人员,在小时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的暴雨之下,无一人伤亡。

  在天津,原本做好“看海”准备的市民发现,城区积水并没有太大影响。这是因为暴雨来袭的凌晨,市排水部门就早已根据气象预报安排千余人上岗、设备到位,实行“一处一预案”,泵站持续加强运行,降低了整个系统水位。同时,公安、铁路、民航等部门严格落实对重点设施断交隔离的举措,管控运输航运;住房与城乡建设等部门不间断巡查2435幢危陋房屋,及时安排加固,适时安排1843个在建工程及高空作业停工。

  华北地区降雨渐停,8月2日,中国气象局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一级应急响应调整为防汛救灾气象服务二级应急响应,气象部门仍在用行动扛起护佑民生的责任与担当。

  (马洵、薛学武、王颖、林毅、刘立明、韩秀珍、宋晚郊、安涛、郭建侠、赵培涛、郜婧婧、叶芳璐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吴卉 责任编辑:包宁)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