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大海,美丽神秘。
200万平方公里南海海域、全国最大的天然渔场,赋予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暗藏风驰浪卷的危险——台风。
近年来,海南气象部门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坚持科技创新,建立融入式南海渔船精准防台风联动体系,科学、有序、高效地应对海上台风,赋能渔业高质量发展。
预警先行、部门联动
筑牢海上“蓝色防线”
每年约有7至8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南,其中近半在南海海域生成,由于生成位置距离陆地较近,生成后再发布预警开展服务,渔船往往回防不及时,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必须应在灾害来临前。
海南省气象局联合省应急管理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建立海上防台风联动机制,按照“超前预报-滚动会商-四省区协同-分区调度-跟踪督查-应急处置”六步走策略,提早部署渔船回港防风工作,掌握海上应急避险的主动权。
2021年12月,超强台风“雷伊”袭击南沙群岛,海南气象部门首先吹响预警“哨声”,提前7天发布热带云团趋势预报,进而应急管理部门组织省内、省际相关部门联合会商,研判并制定渔船避风策略,在充分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做到不搞“一刀切”,确保在“雷伊”影响前精准调度全省渔船到达安全区域,实现“零伤亡、零风险”。
大灾面前的化险为夷,离不开防灾减灾链条的环环相扣。依托海上防台风联动机制,海南省气象局启动“热带气旋趋势展望”新业务,近三年共发布《热带气旋趋势展望》55期,提前3至7天预报影响南海的热带低压;省应急管理厅接收热带低压生成动态后第一时间启动多部门联合会商,划定南海防御台风关键区;农业农村、海事等部门提前发布防范提示,密切跟踪海上渔船以及在外省避风渔船的安全情况;各部门与粤桂闽对口部门横向对接,互通预测预报预警信息以及跨省区避风或遇险渔船具体信息,为精准调度指挥打好提前量。
海南气象部门深入一线与渔民交流,收集问题清单。施思 摄影
为弥补海上防台风应急响应的空白,海南气象部门努力突破传播障碍,推进建立“12379”预警信息“绿色”“免费”发布机制。经多次沟通协调,海南省通信管理局向全省三大通信运营商下发通知,明确将“12379”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全部认定为公益短信,且端口发送功能长期有效。自2022年12月起,海南全省1.4万余名船东、船主信息已纳入“12379”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气象、海洋预警信息发布全覆盖。
据统计,三年来,海南全省科学防台风32次,渔船回港累计39万艘次,转移渔民上岸累计94万人次,实现渔民、海上作业人员零死亡。
技术引领、精细服务
打通避险“最后一公里”
面向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确保渔民生产生活安全等需求,海南气象部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双管齐下”创新打造海洋气象服务矩阵。
最前线有气象“千里眼”——北斗船载系统创新应用是远海安全作业的坚实保障。聚焦远洋渔船获取天气信息难的问题,2012年,海南省气象局在国内率先开启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气象服务。该系统历经三代更新,不断突破通信传输瓶颈,2023年研发基于北斗三号短报文的船载终端可视化气象预警系统,实现台风、大风、大雾等海上灾害影响预报及热带低压生成趋势预报的图形化直观展示,结合渔船定位自动测量渔船与灾害发生点距离,有效解决产品不够直观、精细、精确等问题,切实发挥气象避害作用。
图为北斗船载终端可视化气象预警系统 莫云音 供图
截至11月28日,省农业农村厅已组织完成全省10758艘小型渔船、2437艘中大型渔船,省公安厅组织完成17407艘涉渔“三无”渔船的北斗船载系统安装,省气象局实时跟进,强化气象资源在新型服务终端的融入和应用,实现海上气象灾害预警可视化展示,助力渔船科学防灾避险。
大后方有气象“定心丸”——南海台风生成趋势预报是远海航行的有力支撑。2018年,海南省气象局组建海洋气象创新团队和智能网格预报创新团队,以提升南海热带低压生成预报提前量为目标,基于多物理量阈值深入挖掘预报关键判据,结合高分卫星研发南海热带低压生成的客观识别技术,实现南海台风提前3天生成预报命中率大于70%;研发逐6分钟更新的雷雨大风早期预警产品,制定适用于热带地区的雷电潜势预报预警技术方案,完善短时海雾预警技术,在海上船舶特别是渔船调度中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
未来,海南气象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海南自贸港建设战略,坚持应用导向,深化部门联动合作,不断提高南海渔业精准避险服务水平。
(作者:黄婧怡 施思 莫云音 责任编辑:闫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