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述评
挥如椽巨笔 绘万千气象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

翻开“2023”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全国各级气象部门正满弓紧弦,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下简称“主题教育”)为抓手,对标年度重点工作“施工图”和“时间表”,完成最后冲刺,力争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承上启下之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阐明了气象部门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责任,指出了气象工作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为新时代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肩负党和人民的殷殷期盼,面朝伟大梦想的前进方向,各级气象部门锚定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不放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长卷上,挥洒下属于气象现代化的恢宏笔墨。

牢记殷切嘱托,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立稳顶层设计“四梁八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引领着全系统上下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

对照着如椽巨笔勾勒的气象高质量发展蓝图,中国气象局党组坚持政治统领、强化使命担当,自顶层设计开始,一木一石、一砖一瓦搭建,让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逐渐清晰。

在此基础上,今年以来,局党组坚持系统观念谋篇布局,更多立足实际、触及细节的举措接连落地:

出台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和试点指南;推出涉及基础能力建设、气象服务、科技创新、气象科普宣传教育等多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计划;推动地方围绕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等方面立法……

数子落,满盘活。

部际之间,沟通合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与多部门合力,交织出一张覆盖防灾减灾、远洋导航、农业、交通运输、能源、城市安全等多领域的合作“网”。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由此流向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落地为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各项规划、项目、标准等。

省部之间,合力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愈发有力——深化省部合作,通过与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新一轮省部合作协议、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气象融入地方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快提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能力。

点击查看>>专题:地方领导谈气象抓落实

创新主体之间,互动交流渠道更加畅通——与多个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观测体系建设;面向社会推出7类高品质数据产品。

各级气象部门也结合工作实际,推动政府主导出台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其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全部出台,各市、县级政府出台比例分别达97%和88%。一批聚焦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智慧气象建设和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领域的专项试点也正迸发出勃勃生机。

当前,《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展总体良好,科技创新能力、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服务保障能力、治理效能等四大目标符合预期,5项指标已达到或超过目标值;重点任务整体进展顺利,接近30%的任务已经完成。

名为“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宏伟“建筑”基本成型。

胸怀 “国之大者”,深度融合高效协同,发挥趋利避害双重作用

历数今年的灾害性天气,接踵而至的台风,打破多项历史极值的华北“23·7”强降雨,侵袭东北的剧烈降温降雪……似乎再一次验证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正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然而在恶劣天气面前,总有“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迅速运转,盘活各方应急救援力量。而这一机制的启动,紧跟着气象部门递进式服务踏出的节拍。

今年汛期,全国各级气象部门联合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风险预警11736期,围绕各类灾害性天气发布预警信息25.1万条,为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抢出“黄金时间”。

为应对海河“23·7”特大暴雨,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加强研判,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杨超 摄影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气象部门一刻也不敢松懈。

部门上下践行的诺言,不仅仅是守护生命安全。

赋能生产发展——联合农业农村部推进气象为农提质增效行动;与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联合推进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成果已拓展至210条试点路段;与国家能源局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联合重点能源企业,精细化服务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 “气象+”服务模式已经成型,覆盖几十个部门、上百个行业、亿万用户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北京地铁气象数字化智能平台集合了防汛隐患点位、人员物资配置、降雨情况等信息。图片来源:北京交通

助力生活富裕——在田间地头,“高精尖”气象感知设备,配合遥感卫星等守护粮农作物茁壮成长,更有特色农特产品贴上气候品质认证的“身份证”,跑出“共富”加速度;在建设工地,从重大工程选址布局、规划设计,到施工团队防灾避险、适应气候环境,都有智慧气象支撑;逐梦前行,满载希望的远洋货轮、中欧班列在气象护航下奔向远方;抵御风险,多地推动“气象+保险”,探索防灾减损新模式……以需求为导向,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内容从普适型逐步转向精细化、个性化、定制化。

在安阳县瓦店乡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现代气象科技示范园建设有六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站、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农田小气候站)等现代化自动监测设备和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平台。安阳市气象局供图

添彩生态良好——今年以来,多个省份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等;在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计划牵引下,多地风、光资源转化利用率再上新台阶;海南省、浙江省丽水市、陕西省商洛市试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依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累计增加降水342亿吨,为大好河山增添绿意……地空天一体化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已经形成,一体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成熟。

答好时代命题,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推动气象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7月29日至8月2日,极端罕见的特大暴雨侵袭华北,部分地区通信基站受损,致使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中断。决策一刻也等不得,气象数据不能断!国省两级气象部门当机立断,利用格点化多源融合数据反演推算,保证了降水数据的连续性。

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技术“首战”告捷!而这,只是气象部门深耕科技创新所结的累累硕果之一。

回望2023年,气象科技之树上,还有太多“果实”傲立枝头——

那是精密监测的重大突破:俯瞰大地,新添113部X波段天气雷达、3754个自动气象站、47套垂直观测系统;仰望苍穹,多了风云三号G星、F星的身影,卫星产品传输时间缩短至3分钟至5分钟;远眺海面,“海燕”无人机迎着台风冲天而起,收集到第一手观测数据。

那是精准预报的惊艳蝶变: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93%,强对流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为44分钟;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刷新历史纪录;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V4.0实现业务运行,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首次突破8天,全球预报空间分辨率提升到12.5公里;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基础支撑技术平台V1.0上线,为基于深度学习的短中期预报试验等多个应用提供服务。

9月2日夜间,“海燕”无人机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国家级机动气象观测基地起飞,开展南海台风机动观测作业。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那是精细服务的动人闪光:大运会、亚运会观赛时贴心的气象指数,面向城市的火险“气象卫士”,关键农时直达150余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300万农机作业相关人员的服务产品,与动画、游戏等新形式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的科普产品,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22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9月23日,在亚运气象中心,智慧气象成果应用于亚运会开幕式天气会商中。图/文 岳毅

在气象科技大放异彩的背后,正是部门上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夯实人才支撑的不懈努力——

以改革点燃创新“引擎”。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破“四唯”,立新标;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攻关组织机制,统筹资源,倾力支持核心技术攻关;鼓励科技项目“揭榜挂帅”,以“赛马”机制倒逼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统筹布局气象人工智能、气象量子科技研发,与河北省政府共建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与安徽省政府共建合肥气象量子科技应用创新研究院,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加快推进新型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和自主创新……种种举措,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以人才激发创新活力。优化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结构,跟进推出系列支持保障和跟踪服务措施;健全青年英才导师制,遴选确定第二批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以及首批青年创新团队,创造更多成长机会;为气象业务、科研骨干在国内外的访问、进修、交流打通渠道,打造广阔学习平台;面向基层台站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让基层一线人才搭上职称评审的“快车”……一系列办法,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彰显大国力量,心怀天下加强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气象强音

当地时间12月2日,第17届太平洋运动会在所罗门群岛落下帷幕。中国气象局针对开闭幕式及赛事活动提供的专项保障获得好评,诠释中所诚挚友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气象部门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日益强大的能量。

一直以来,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国际社会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持续为服务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建合作交流之桥——举办首届中阿气象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全民早期预警高层论坛暨第50期多国别考察活动、2023年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等主场活动,打造中国—亚欧(乌鲁木齐)气象合作论坛等气象科技国际交流品牌;发布首批“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名单,4国8位专家将来华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进修;在海外媒体平台开通账号,主动发声,解读“递进式服务”“临灾 ‘叫应’”等中国防灾减灾好经验……中国气象智慧、气象方案正在影响世界。

图为第六届中阿博览会期间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展区 李海涛 摄影

走共享共建之路——促成《共建“一带一路”全民早期预警北京宣言》出台,推动《世界气象组织、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气象局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合作协议》签署;推广“多灾种预警”中国系列工具套件等气象科技“硬核”产品;为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和产品,34个国家正式成为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注册用户……气象合作的各项成果正在惠及各方。

行开放共赢之道——主动加强合作机制建设,与中东、南太平洋和东非等多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区域防灾减灾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承担起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区域气候中心等26个全球和区域业务中心的职责,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为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制度构建和改革、气候变化评估等建言献策,推动中国气象方案惠及全球;积极贡献发展智慧,通过举办培训班、项目援建等方式,带动发展中国家气象基础能力提升。

    国际学员远程参加气象援外培训时学习书写“气象”“晴雨”“风云卫星”等汉字。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世界气象组织北京区域培训中心)供图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责任找准抓手,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调研加氢站升级改造项目,“一对一”指导企业办理防雷安全相关行政审批手续;听取灾害防御气象服务需求,对15家危化企业做到防雷安全线上监管全覆盖;对接街道新增经营主体,推动实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全覆盖……连日来,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滨海新区、陕西省延安市、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等多地气象部门党员、干部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察实情、解难题、排民忧,用实干推动发展。

图为河北省唐山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到危化企业开展防雷安全检查 张积韬 摄影

这是今年以来,气象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下简称“主题教育”),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生动注脚。

这一年,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中国气象局党组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气象职责定位、紧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满意,坚持机关带系统,将重点措施贯通融合,与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和做好气象服务有机结合,一体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取得实效。广大党员、干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扎实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展现新成效。

一路行来,党旗高扬,万象更新。

凝心铸魂,夯实信仰之基——围绕再认识、再对标、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专题,紧密结合气象高质量发展实际,通过集中学习研讨、开展理论述学讲学等举措,依托“三会一课”开展“党章在我心中”“学习二十大、支部建新功”、微党课交流等活动,持续推动科学理论入脑入心;由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等气象部门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讲授主题党课,以上率下,形成示范引领作用;把党的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干部职工培训首要课程,实现处级以上干部培训全覆盖。

强基固本,筑牢坚强堡垒——不断丰富“三联促三动”工作机制内涵,加强系统内“上下左右联动”,推进与外系统基层党组织的联学共建,以党建引领保障“气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立足主责主业,持续打造特色党建品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守正创新的思想武器。

严管厚爱,锻造过硬队伍——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打造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推进气象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通过争取项目支持、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推动青年专家下基层等,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建功新时代。同时,持续深化政治巡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通过通报典型案例等举措,刀刃向内,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如今,站上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气象部门将继续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在时代风景线上书写气象万千。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