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直击防台风一线

风雨压城城愈坚——记超强台风“杜苏芮”登陆前36小时的厦门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7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7月26日,距离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预计登陆时间不到36小时。

  巨大风轮虽远在台湾省偏西海面,其压迫感却已渗透厦门的每一丝空气:

  “‘杜苏芮’要来了!”

  艳阳高照的天空上骤然翻滚的积云在说,倏尔猛烈的大风在说,出租车里的广播在说,电视里的新闻在说,互联网上的留言在说,机场里等待航班起飞的旅人在说,轮渡口悻悻而归的游客在说,提前放学的孩子们在说,停止作业回港避风的渔民在说,着急采买米面粮油矿泉水的居民在说……

  一回头就能发现,它出现在校门口的电子显示大屏上,醒目的预警信号昭示着不可小觑的风雨影响;一进门就能看见,它印在酒店客房提示的信笺上,建议住客关注气象信息,减少外出、关好门窗;一侧耳就能听见,它回响在街头巷尾的大树下、花圃旁,“咔嚓、咔嚓”——是园艺剪、修剪机将树木枝蔓剪下,以提高抗风抗倒伏能力;一抬眼就能意识到,它早已无声地写满了整座城市,在地铁口堆着的、卷帘门下压实的防洪沙袋上,在一夜之间贴满落地玻璃窗的米字型胶带上……

  “‘杜苏芮’要来了!”

  与“杜苏芮”如影随形的还有一个名字“莫兰蒂”。那是一个路径相似、强度相近,曾在2016年正面重创厦门的超强台风。

  那是这座城和许多人,共同的灾难记忆。 而记忆,不是为了恐惧,是为了奋力前行。

  在厦门市湖里街道东渡社区,“莫兰蒂”至今让许多居民心有余悸。

  “莫兰蒂来的时候好恐怖!”东渡社区都市港湾小区住户林惠英说,那时屋外天昏地暗,窗外好像有一个巨人将玻璃擂得梆梆作响,总觉得下一秒窗子就会承受不住崩裂开。7年前,她老伴健在,子孙陪在身边,平复了她对“莫兰蒂”的恐惧;7年后,老伴走了,儿子儿媳带着小孙女去外地比赛,她孤身一人,竟然也不怎么害怕即将到来的“杜苏芮”了。

  因为这几天,社区网格员每天都到她家来,帮她挪走阳台上养的花,跟她讲台风防御应对知识,叮嘱她关注气象信息,不要出门、囤足物资,有需要社区一定会想办法。说着她打开所在网格的微信群,里面有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转发的气象预警、防御提示,最新一条是不同类型门窗的加固胶条贴法,“回去我就把玻璃也贴上。”

  湖里街道党工委委员、二级调研员邓美雄表示,基于“莫兰蒂”的防御经验,这一次,隐患排查、居民转移等各项工作都大大提前,台风防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做在平时。东渡社区党委书记纪智琼表示,社区与包括市气象局在内的多家单位共建“同心东渡人”品牌,经常在社区开展灾害性天气防御应对科普,还与气象等部门联合打造面向学生的“流动小百科”活动。在多方合力下,2018年,东渡社区创建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这一次,全市启动超常规举措应对“杜苏芮”,社区网格员全撒出去巡查隐患,街道社区领导下沉一线督导防台风工作。“我们开展工作时少不了参考气象信息。”正好来东渡社区检查指导工作的湖里街道纪工委书记程标打开气象云图,说得头头是道,俨然半个“气象专家”,“因为我们不是要让居民害怕台风,而是要让他们重视防、知道怎么防,所以我们自己要先了解天气形势,才能跟居民更好地解释。”

  目前,东渡社区防汛物资早已全部到位,人员实现应转尽转。

7月26日,台风“杜苏芮”进入24小时警戒线,厦门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民航厦门空中交通管理站开展现场服务。厦门市气象局供图

  “‘莫兰蒂’来的时候,我们办公大院的树倒了一半。”民航厦门空管站党委副书记李智开了个头后,员工们纷纷回忆起当时的“惨状”:“感觉整栋楼在摇”“雨就是从门窗里灌进来的”……为了保障业务运行不中断,员工自发拿被子堵住雨水可能有机可乘的缝隙,想尽一切办法,把进屋的水排出去。

  民航厦门空管站负责福建省大部及东南沿海、粤东、浙南7800米(含)以下的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管制区域总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而空中交通调度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气象信息。

  台风对航空安全的威胁尤其大。为了应对“杜苏芮”,空管站加强部署,做好台站及外场设备检查,紧盯天气形势。这一次,管制、技术保障和气象部门搬进了更坚固的办公楼,基于过往经验磨练了服务技术,加上不断精进的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厦门空管站有信心做好“杜苏芮”影响下的航空安全保障。

  说到精进的预报预警技术,空管站气象台台长江航东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是国内最繁忙的单跑道机场,在跑道几乎满负荷运载的情况下,如果因为天气问题导致航班延误或取消,那就是牵一发动全身。“每一分钟都很宝贵,所以用户对气象预报的需求可以说是分钟级的。”

  得益于厦门市气象局的支持,空管站气象台精细捕捉天气的细微变化成为可能。“常规气象雷达6分钟完成一次扫描,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小范围的对流天气往往难以捕捉。气象局提供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数据信息,时空间分辨率高达1分钟30米。”

  现在,空管站正加强值班值守,与气象部门、航空公司、机场等保持密切的协同联动,全力以赴应对台风影响。

  26日20时,在厦门市气象台,一场简短的动员会正在进行。气象台党支部书记、台长陈德花简明扼要地说:“最紧要的关头马上要到了,拿出党员的精气神来,既要保障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要注意个人安全!”离台风预计登陆时间越来越近,大家更是一刻不敢放松,给自己打了气后,很快沉入工作状态中。

  市气象局在狐尾山上,七年前“莫兰蒂”影响期间,大风肆虐、树木摧折,一度封住了下山道路。这次,大家自发带来被褥和生活用品,既是为了业务,也是为了安全。

  持续高强度运转了三天,无论是预报员还是宣传科普工作者,脸上都不可避免染上了疲色,但眼睛始终明亮。

  为了应对“杜苏芮”,厦门市委、市政府超前部署、超常规应对,在全市“一盘棋”中,气象部门早准备、早预报,加强部门内外联动。从26日开始,市气象局主要领导干部进驻市防汛办提供信息支撑。以气象预警为先导,水利、交通、市政等多部门行动起来,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从“莫兰蒂”到“杜苏芮”,从2016年到2023年,厦门境内,地面自动气象站从170个到267个,智能预报网格密度从5米到2.8米,从只有一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到增设三部X波段相控阵雷达和激光测风仪等先进设备,预报更新速度从12小时缩短到逐小时,精度和准确率也大幅提升……这些好像说的是变化,又好像是在说那些不曾变过的东西。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守护城市运行,是我们始终不变的使命和追求。”厦门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长安说。

(作者:叶奕宏 刘珏 林敏丹 陈为湘 责任编辑:包宁)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