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激荡前行
1898年3月,德国海军港务测量部打着“谋港务及航运之发展”的旗号,在现今青岛市馆陶路1号设立简易气象观测机构,命名为“气象天测所”。近代中国最早的气象观测及研究活动在这里展开。
同年10月,气象天测所迁至现今青岛市上海支路一带继续观测。当时,这一观测站主要监测气压、气温、湿度、降雨量、风力等要素。起初,观测范围局限在市区,后逐渐扩大到青岛周边地区,并与香港、马尼拉、上海徐家汇等气象台建立定期信息交流、互换制度;同时,该站还通过电报定时为航行船舶提供气象服务。
1908年,德国总督邀请上海佘山天文台台长蔡尚质来青岛,帮助选定观象台台址,草拟建筑方案。该观象台于1912年1月竣工,全部为花岗石砌筑,是一座极具欧洲古堡风格的建筑,并将气象天测所更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其主要业务除气象观测外,还包括地磁观测、地震探测、潮汐观测、地形测量及船舶仪器试验等。
青岛观象台刚建成原貌。
此后,该气象台又开展天气图绘制工作,并启动天气预报业务。青岛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气象、海洋、天文、地震等学科的发源地之一。青岛皇家观象台也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天文台一道,并称为近代远东三大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离开青岛,日本开始染指这块土地。他们将“皇家青岛观象台”改称“青岛测候所”,将气象观测频次增加至每日6次,并增加日照、蒸发量、风向、风速等观测项目。
1924年,气象学家、天文学家蒋丙然代表中央观象台收回对青岛测候所的管理权,并将其改名为“胶澳商埠观象台”,后又更名为“青岛市观象台”,蒋丙然任观象台首任台长。随后,观象台业务逐渐扩大,下设气象地震、天文磁力两科和事务处,气象观测由每日6次增加到每日24次,并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交换观测数据。蒋丙然主持改革了“授时午炮”的施放方法,摒弃日本印制的天气图,改用中国的天气图。
也是在1924年,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市观象台正式成立。
如今的青岛市气象局。
20世纪30年代,国家积贫积弱,经费是制约青岛市观象台发展的瓶颈之一。在蔡元培、竺可桢等人的多方筹措下,青岛近代气象业务得以进一步发展。青岛市观象台在全市多地设立测候所或雨量站;每日施放一次探空气球,开展高空气象探测业务;制作天气预报,成立天气预报研究委员会,研究天气预报理论和技术问题;创立高山及农业测候所;设立海洋科,开展海洋观测研究;涉足空间天气领域,进行中国首次太阳黑子观测活动。至此,青岛的气象及海洋业务已逐步迈向当时亚洲先进之列。
然而,当一切向好发展时,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蒋丙然含泪撤离青岛前,将观象台两个望远镜的镜片拆下,藏至青岛火车站附近的旅店中。1945年12月,青岛光复,王华文从重庆来青岛接任青岛市观象台台长时,才根据线索取回镜片。抗战胜利后,观象台迅速恢复发展,至1948年,该台拥有30余名科技人员,成为集气象、天文、海洋、地震、磁力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机构。
解放后,砥砺奋进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青岛市观象台。其中,气象业务由军队负责,地磁和海洋研究业务移交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及海洋研究所,天文业务则由紫金山天文台接手。新的篇章就此书写。
时任台长王华文带领全台人员奋力恢复各项业务,主编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巨著《青岛市观象台50周年纪念特刊》。
1959年7月,青岛气象站由观象山的观象台旧址迁至伏龙山,并一直沿袭至今。
20世纪60年代,青岛气象部门配备了短波无线电收报设备。报务人员需要以摩斯密码的形式,接收中央气象台以及欧亚地区各气象站点的地面和高空气象数据资料,并据此填写天气图。为提高出图效率,许多报务人员苦练业务技能,实现“抄填合一”,即在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同时,将电报码直接转换成天气符号。直至1974年4月,青岛气象部门开通了电信专用线路,抄写电报码的历史最终画上句号。
此外,青岛气象部门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制作中期天气预报,主要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1976年,青岛市中期天气预报正式向公众发布。
1976年4月12日,青岛市气象局成立。1981年,青岛市气象局开始使用滚筒式无线气象传真机,气象传真图成为气象台站分析、预报天气的主要资料。1985年,青岛气象观测哨(组)陆续停止观测。到了第二年,青岛开始使用电子计算器处理气象观测记录。
上世纪70年代,气象专家正在研讨天气。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青岛气象部门开始结合数理统计、卫星云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和模式预报等,制作短期天气预报。1997年,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在青岛投入使用。1998年,青岛气象部门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观测记录,编制报表,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青岛黄岛油库因雷击引发火灾,市气象局为灭火抢险提供了重要信息,此举受到国务院领导表扬。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气象事业紧紧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2002年10月,青岛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在大涧山开工建设,2004年11月正式投入业务运行,青岛气象部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观天‘法宝’。”市气象局探测保障中心副主任冉建新介绍。
新篇章,智慧升级
百年来,青岛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历经沧桑曲折,但无法阻挡一代又一代青岛气象工作者奋进的步伐。
2003年,新型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在青岛落地,青岛市气象局开始采用自动观测,并逐步进行人工对比观测。2014年,新一代自动观测站在青岛投入使用,大大增加了能见度和大型蒸发项目的效益。
2012年,山东省气象局将青岛列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城市。青岛市气象局抓住这一机遇,努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圆满完成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
2014年4月8日,经过多方努力,百余年前德国侵占时期的珍贵气象原始记录(1898年-1914年)完整回归青岛。目前,这些资料已移交至青岛市档案馆珍藏。
现代化气象保障服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青岛气象部门精心做好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第24届省运会、第10届省残运会、2019海军节、海上卫星发射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在2018年台风“温比亚”、2019年台风“利奇马”等重大天气服务以及浒苔处置、森林火灾等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青岛市气象台业务楼。
青岛市气象局局长顾润源说:“近五年来,青岛市气象局顺利完成了近海海洋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工程、城市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工程、一流台站建设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交通气象监测服务系统工程等五大项目建设,初步形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青岛特色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目前,青岛市已建成立体化、自动化的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包括1部多普勒天气雷达、178套自动气象站、1部L波段探空雷达、27套大气电场仪、两套海洋气象浮标站、20套交通观测站等;建成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智能化气象服务系统,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超过85%,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30分钟,气象服务涉及工业、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水利、自然资源、航空、保险等多个部门和行业。
百年沧桑、百年积淀,成就了青岛气象事业今日的芳华。未来,青岛气象工作者仍将不忘初心,切实提升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水平,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刘欢 林泽磊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