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就

质量管理 稳中有进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五年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以下简称“探测中心”)坚持标准先行,保质量、提效率、强效果、严管理,推动观测数据提量、提效、提质。

“稳”的基础更加牢固——

标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作为气象部门首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定的“一级”标委会,探测中心承担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工作,主持参与制定已发布国家标准61项、气象行业标准108项、复审标准300余项。

加强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关乎全面提升气象观测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探测中心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发挥全国体系支撑作用,实现流程自动化和标准化。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对天气雷达等设备站网管理、维护维修、质量周报3种业务过程的实时执行监控,实现全国气象观测制度树信息化管理,完成全国内审库表信息化建设。

同时,国省加强互动,打好观测质量提升“组合拳”。建立监视-质控-评估-反馈-改进全链条闭环质量改进流程与日反馈-周报告-月评估-年清单-专项整改数据质量评估机制,实现9大类观测设备质量问题的无缝隙滚动监视整改。建立健全“国-省-企”共同参与的质量会商制度并实现国省质量改进全流程闭环的信息化管理。

“进”的动能不断蓄积——

气象计量是实现气象观测量值准确可靠的技术规则,更是气象探测的基础性支撑。探测中心探索出一条国家级计量业务全国部署、省级计量业务全省部署的新路子,保障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准确、可靠和统一。

国家气象计量站能见度计量检测实验室先后在上海、安徽合肥投入业务应用,降水现象计量检测实验室也在合肥建成。从2020年起,全国先后新建33个地市级气象计量实验室,有力提升气象计量能力。研制日照时数、长波辐射、大气电场、能见度和降水现象计量标准装置并通过业务化应用。

全国标准辐射仪器量值比对

2023年5月,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中心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以下简称“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成功业务化试运行,“动静态”相结合的标校体系,填补国内天气雷达天线关键参数远场实测这一空白。同年8月,《国家级气象计量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发布,运行步入规范化管理。

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探测中心制定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牵头省级自动化计量能力试点建设,初步建成全国气象计量业务信息化系统;制定省级气象计量信息标准数据格式,逐步实现江苏、山东等国家级自动站国省气象计量信息互联互通。

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

“好”的效应持续显现——

气象重点工程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重要民生工程。探测中心依托重大工程负责人体系,构建环环相扣、运转有效的全链条重点工程管理体系,在补短板、站网、雷达、海洋和山洪等重点工程实施过程中,有效支撑综合观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综合保障等,持续发挥工程建设效益。

目前,工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业务体系,观测要素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极大提升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的捕获能力;X波段天气雷达首次全国业务应用,实现“大雷达”警戒与“小雷达”精细化观测;北斗通信传输的六要素智能观测自动站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大范围建设,L波段探空体制全面优化升级为北斗导航探空体制;新增10个大气本底站,填补16个气候关键区的大气本底观测空白;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首次实现S波段业务雷达离站标校,5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文字由刘倩、罗澜、刘蕊、于桐、闫辰宇整理 责任编辑:郭曼如)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