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燕赵大地,绿意蓬勃,活力奔涌。
碧波千顷、生机盎然的白洋淀,活力四射、热情洋溢的石家庄草莓音乐节,俏立枝头、竞相绽放的巨鹿金银花……一幕幕图景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的火热实践和昂扬风貌。
近年来,河北省气象局持续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奋力书写气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向上!高位部署激发新动能
“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次视察河北,殷殷嘱托,情深意长,催人奋进,为河北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盘棋中,气象工作该如何精准落子?河北省气象局给出的答案是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进、高效率落实。
从印发《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出台《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河北省委、省政府坚持规划先行,把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全省统筹部署,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此后,中国气象局与河北省政府多次召开省部合作联席会议,签署共建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一揽子协议。多方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将河北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图”变为“施工图”,直至“实景图”。
图为河北省气象局气象大厦 马洵摄影
如今,河北省、市、县三级政府全部出台《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贯彻落实意见,气象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列入省领导定期督办事项。以省部合作为契机,河北省气象局与所有市政府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有力推动气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气象局与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部署下,一系列涉及气象行业管理、机制合作的成果也在不断显现——
修订3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两部省政府规章,印发4份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河北省气象局牵头起草的46项各类标准发布实施,法规、规章、标准、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
河北省气象局与省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管理、住建、海事、铁路、物流、铁塔等30多个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或联合发文,进一步健全信息共享、难题共解、工作互促机制。
图为张家口康保雷达楼 关子盛摄影
向新!气象科技实现新突破
今年5月,经中国气象局批准,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获批成立,纳入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序列。这是河北省气象部门多年来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核心业务能力的结果。
“6个项目通过2024年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为历年最多。”河北省气象局预报处副处长李宗涛介绍,省气象局还积极参与中国气象局“揭榜挂帅”试点工作,10个项目先后入选“揭榜挂帅”榜单,聚焦河北省预报服务“卡脖子”难题,联合中榜团队协同攻关。此外,省气象局还通过高水平建设各类科研平台,结合业务需求,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走深走实。
“气象部门‘搭好台’,还需要人才来‘唱戏’。”李宗涛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省气象局不仅选派人才赴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处历练,还邀请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专家赴河北指导,实现人才与团队双向奔赴。截至目前,省气象局成功申报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7家,牵头成立国家级青年创新团队1支、省级创新团队10支。
有了项目、平台、人才的支撑,科技产出效益日益凸显——
自主研发构建了降水外推、短时强降水及极大风预报模型等5项技术模型,初步做到智能网格预报技术自主可控;河北省智能短临交互系统(HINIS)试点运行,支撑开展精细到乡镇的暴雨预警信号自动提醒;组织开展省级气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攻关,选派的5支参赛队伍包揽2024年河北省场景创新大赛(先进算力领域)决赛气象赛道所有奖项。
在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的征途中,河北省气象部门迈出的步伐坚实有力。
2024年7月2日,中国气象局邢台大气环境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工作人员在升放探空气球。邢台市气象局供图
向优!防灾减灾取得新成效
7月24日至25日,一场暴雨影响石家庄,市区部分路段出现积水。石家庄城区防汛办随即将提前部署好的人力、排涝设备投入到排涝行动中。积水很快消退,未对市政交通及行人造成影响。
这样一场快速响应的行动,源于精准的气象预警。早在降水开始前12小时,市城管局城区防汛办主任张阳就收到市气象局发送的预警信息,随后,城区防汛办第一时间调配防汛人员和大型抽排设备到易涝点位。
“正是有又快又准的气象预警,排涝处置才能更加从容、有条不紊。”张阳评价。
这仅仅是气象工作融入防灾减灾救灾全链条的一个切面。省气象局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在织密综合气象观测网、提高预报预警精准度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硬实力”的同时,还通过优化“叫应”机制、做好递进式气象服务、推出“冀气象”移动决策支持平台等举措,持续提升气象服务防灾减灾的“软实力”。
在省气象局推动下,今年以来,《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关于极端天气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陆续印发,不仅实现了“叫应”流程的进一步优化,还明确建立高级别预警下的“五停”机制,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
河北省气象部门还大力推动“闪信”等信息强制提醒新技术应用,为应对灾害性天气赢得先机,通过建立IPTV预警信息靶向插播、暴雨(雪)高级别预警手机短信全网发送等机制,畅通气象预报预警发布渠道。目前,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已在河北实现全覆盖。
不仅如此,省气象局还推动构建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大格局。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获取气象类9种33万条普查数据,有力支撑社会层面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联合多部门开展“冀望风云 燕赵科普行”活动,建成100多个科普基地,组建人数超6万的信息员队伍,不断开拓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局面。
2022年冬奥会期间,河北赛区气象服务保障团队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检测设备。王旭海 摄影
向美!美好生活增添新成色
时值盛夏,泛舟白洋淀上,蓝天绿水相得益彰,芦苇摇曳令人心旷神怡。
“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淀里,小时候的水和现在一样清亮。”作为土生土长的“淀里人”,船工王大爷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白洋淀水草丰美的模样。
但这样一片“荷塘苇海、鸟类天堂”之地,也曾遭遇污染的困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连续干旱,加上污染物增多,白洋淀水质逐渐变差,一度达到劣五类。雄安新区成立后,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水乡魅力又逐步复原。
图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站 安娜摄影
“为更好地守护白洋淀,气象部门联合生态环境等部门,在白洋淀关键区域共建了28个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站。”雄安新区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李璨介绍,这些站点不仅能监测常规气象要素,还能监测碳通量,为后续白洋淀生态保护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图为白洋淀俯瞰图 赵杰摄影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气象“添彩”。在气象部门主动服务下,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气象助力生态保护带来的获得感,还能感受到气象兜底农业生产带来的安全感。在邢台市巨鹿县,就有这样一款气象指数保险,让人交口称赞。
“以前靠天吃饭,遇到灾害性天气损失惨重,只能自己硬扛。现在有了金银花气象指数保险,心里更有底。”今年是巨鹿县堤村乡杨堤村村民杨培武投保金银花指数保险的第3年。如今,他家的种植规模已扩大到100亩,而金银花指数保险则成了他扩大种植规模的最大底气。
金银花指数保险是巨鹿县气象局联合人保财险邢台市分公司共同推出的新型保险。该款保险以气象要素为触发条件,当达到触发条件后,无论是否受灾,保险公司都将根据气象要素指数支付保险金。
“气象指数保险为农户提供兜底保障,减少损失,提高收益,为产业振兴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巨鹿县副县长李兵深有感触,为此,县委、县政府连续3年将气象指数保险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气象指数保险已累计赔付2707.95万元,受益农户2.8万余户次,真正做到了让农户放心种地。
不只在白洋淀、巨鹿,河北省气象部门面向生活富裕,锚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融入“衣食住行”,为人民美好生活增添了诸多新亮点。
多地创新开展分时段最适宜景区推荐气象服务,推出樱桃花期、红叶等景观预报,满足人们多样化旅游需求;研制交通路面气象影响等级指标,提供出行避开恶劣天气“最佳行车路线”建议等多样化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针对各类赛事活动,面向活动组织方、参与者和社会公众开展全链条气象服务。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面对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河北省气象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以非凡之精神、非凡之担当,书写河北气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文科 赵晓妮 安娜 白玉洁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