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就

空间天气监测预报服务:“风云太空”点亮经济社会发展新未来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4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天气中心”)成立于2002年6月1日,承担着我国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预报发布和应用服务等职责。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我国已基本建成监测、预报、服务三位一体的空间天气业务体系,形成以定量预报为主的规范化预报预警业务,并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推动我国空间天气事业驶入“快车道”,交出“风云太空”征途上一份份亮眼“成绩单”。

监测预报国际领先,精准把脉空间天气

空间天气的研究对象是距地球表面30公里以上的空间领域,主要包括日地空间的太阳日冕、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大部分的航天、卫星、通信、导航活动都发生或依赖于这个空间领域。

目前,我国已形成天地一体化的空间天气业务监测格局,实现从太阳耀斑爆发到地球空间环境响应全过程的自主观测。在天基监测方面,9颗风云气象卫星陆续搭载32台空间天气监测载荷,覆盖太阳、磁层、电离层等关键区域,实现10类关键要素监测。在地基监测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覆盖全国“三带六区”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网,该网络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6个台站的84台套设备组成,有效提高我国陆域内最大时间跨度的太阳监测能力,以及电离层与中高层大气天地协同监测能力。

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

监测更加精密,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预报技术领先。现已构建覆盖“五时五区”(实况、短临、短期、中长期和气候5个时间尺度,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5个关键区域)的定量预报技术框架。2023年,空间天气预警纳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体系。当年3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首次发布太阳耀斑信息提示。

空间天气中心提出空间天气灾害的概念及应对减缓策略,推动空间天气灾害作为一种新型灾害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创新设计了以监测、预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天气业务服务体系框架,完善空间天气灾害应对策略和服务体系。

拓展服务领域,让空间天气“触手可及”

太阳活动还能带来视觉“盛宴”——极光。2024年,空间天气中心启动国省市县四级联动机制,以极光为切入点,与黑龙江省气象局、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漠河市气象局合作,将极光预报、当地天气预报等多元气象服务信息推送至地方政府及公众,实现信息的及时传播和精准对接。该举措以气象科技为引擎,推动当地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空间天气中心还研发空间天气课程、虚拟现实等系列科普产品。针对公众需求开发极光活动预报、信鸽飞行指数预报等服务产品,全民极光观测成为全网热点,影响辐射超过10亿人次。

国际民航组织全球空间天气中心(中国) 工作场景

面向航天、航空、通信、导航等重点行业领域,空间天气中心建立先进的业务服务技术和规范的业务服务模式,成功服务保障一系列重要活动。空间天气中心制定了《空间天气预警等级》等服务标准规范,开发了空间天气航空服务应用系统、空间天气手机应用软件等服务业务软件,不断拓宽服务保障领域,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未来,空间天气中心将完善监测预报服务三位一体的业务体系,充分发挥空间天气业务应用效益,为探索星辰大海贡献气象智慧。

(责任编辑:郭曼如)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