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档案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连接过去、承接现在、沟通未来。
在安徽芜湖大阳垾生态湿地公园旁坐落着安徽气象博物馆。走进这里,便能被形状奇特的观象仪器和塑封的气象历史照片所吸引,不由惊叹,自古以来人们对观云测天的强烈需求一直没有改变。这其中有一件文物档案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那便是整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级文物“民国二十年立洪水纪录”标识牌的照片。
这是一块状似长剑、民国时期立的洪水纪录标识牌,上面用中英文标识了1931年大洪水时长江芜湖段的最高水位。“这个标识牌是十几年前一位渔民在长江码头捕鱼时无意中打捞上来的。它能在江水里浸泡几十年而不腐,是因为它含有一种高度耐腐蚀的稀有金属:铪。”安徽气象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这是见证芜湖气象历史大事件的珍宝,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1931年夏天,江淮流域出现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强降水。特大洪水以江淮地区为中心,南至珠江、闽江,北至松花江、嫩江,灾情遍及全国约23个省份。这场水灾被认为是世界上有仪器测气象记录以来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
对于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安徽芜湖,《中国近代十大灾荒》这样写道:“四处汪洋,不分畛域。市区内河南岸水深丈余,北岸也有五六尺”。灾后上海的“芜湖水灾会”对芜湖灾情作出这样的统计:“芜湖共有受灾群众418000多人,死亡4400多人”。在能够查询到的有限气象历史数据显示,在1931年的5月至9月,芜湖累计降水量达791.8毫米,到9月芜湖境内长江水位达到最高11.87米。
水患是天灾,百姓流离失所、食匮体乏,抬眼望去只有一片汪洋泽国。
仅仅是一块洪水纪录标识牌,就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伤痛。
2020年,芜湖再次遭遇历史罕见洪水,梅雨期多项指标破历史极值,梅雨期降水量历史第一、梅雨强度历史第一、梅雨天数历史第二、最高水位历史第二……这些都显示着这次降水极端性,形势异常严峻。闻“汛”而动、主动担当,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百万军民万众一心,与洪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筑起一道保卫家园、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牢固堤防。
芜湖气象工作者决战在防汛抗洪主战场上,面对超长梅雨期、累计平均降水量964毫米历史第一的严峻形势,气象工作者坚守岗位、连续作战、争分夺秒,开展贴身“管家式”24小时不间断服务。随着一份份重大气象信息、一条条预警信号的发出,打响了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发令枪”,为陈村水库泄洪蓄洪、无为大堤保卫战等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芜湖气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检验主题教育成效,为保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住万亩以上的圩口和水库、保住重要基础设施贡献了气象力量,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展现了“测江城风雨 佑百姓安澜”的芜湖气象精神。
(作者:安徽省芜湖市气象局余乐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