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是我国海洋气象灾害高发、重发区,海雾、海上大风等持续时间长、分布广、强度大,对海上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海洋气象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山东海洋强省、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发展重点关注领域。中国气象局和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于2021年签署《共建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合作协议》。2023年,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注册登记。中国气象局和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以下简称“局院”)共同谋划推进一体化发展,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资源集约、功能完备、智慧高效的科研业务一体化创新体系,在提升海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方面精准靶向发力,不断提升全闭环全链条海洋气象服务能力,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学谋划布局,打造海洋气象有组织科研体系。局院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的“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国气象局工作部署,借助国家级科研资源力量布局,打造“1527+N”国省市一体化海洋气象发展体系(“1”为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5”为山东省气象局5个业务单位、“2”为长岛国家气候观象台和石岛气象台、“7”为山东七个沿海市气象局、“N”为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海洋集团等单位),探索形成“观测试验-科学研究-业务服务”咬合式发展格局。
聚焦关键科学问题,推动建立组合式海洋气象观测合作机制。自2022年起,局院先后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相关高校等单位合作,在黄海采用毫米波雷达、无人艇、激光雷达、粒径谱仪等设备,开展海岸带边界层通量、气溶胶粒子成分、气溶胶传输等海洋气象综合观测试验,弥补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的空白。
联合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关键科技问题协同攻关。局院联合组建省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创新团队,整合国省市高水平人才资源,聚焦海雾预报核心技术开展技术攻关。与省科技厅共同设立省气象联合基金,设立“长岛国家气候观象台开放基金”,设置长岛气象科技讲堂。
强化需求导向,加速咬合式科研业务服务一体化发展。以业务需求为研发导向,瞄准海雾监测预警关键问题,构建融合海雾机理的卫星海雾检测算法,已在国省市三级多个单位实现技术应用,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重大活动气象保障。
目前,海洋气象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局院共研共建科技成果助力海洋气象专项服务拓宽至黄渤海区域7大港区、多条国内外航线,成果融入山东港口服务,年均增加有效作业时间188小时。由省气象局牵头、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参与、多部门共建的北方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获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认定。首创国内邮轮雾航通关服务机制,年均保障船舶引航2.5万艘次。近两年山东海岛再未发生因雾旅客滞留事件,海上浒苔打捞、海上溢油处置等突发事件保障船只无一遇险。依托局院咬合式发展机制,海雾监测及预报预警研发助力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海上大雾预警提前量提高至77分钟。构建空间分辨率达3公里能见度网格预报产品,能见度预报准确率达82%。基于人工智能的高分辨率能见度预报产品,雾检出率比传统算法提高了9倍,相关科技成果评价优秀并推广。近年来,团队1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领军人才、2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3人入选中国气象局创新团队、10人入选省气象局高层次人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创新专项、省自然基金等30余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如今,创新经验逐步显现。建立业务需求为导向、局院多方协同的气象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提升海洋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为根本点,整合“局的业务优势+院的科研优势”,聚焦海雾等预报核心技术研发,建设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实现业务能力和科研成果支撑共赢。建立科技成果为基石、服务场景定制化的雾季海洋气象服务体系,“一场景一策”研发针对性的服务产品,形成“前店后厂”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支撑“对接需求—定制研发—服务提供”全闭环和“港口生产、船舶引航、远洋导航”全链条的雾季精细化海洋气象服务。依托高层次平台,打造科学观测试验-核心技术研发-成果业务应用全链条,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实现科研业务咬合式发展,是实现海洋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局院一体化发展,围绕“面向近海、辐射远海、立足青岛、服务山东”一体化发展目标,不断提升黄渤海区域海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