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案例

江苏省气象局:探索创新发展新思路 打造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研究院”)由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联合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自2019年成立以来,创新研究院坚持“国际标准、国家示范、江苏先行”的定位,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打造气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

  创新发展成果丰

  机制创新,打造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省部共建共管体制,创新研究院与省气象局业务部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南京地区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机制。实行“双首席制”,聚焦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形成高影响天气、数值模式、大气探测、人工智能和交通气象等5个创新团队,实现政府、部门、高校的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制定45项管理办法,形成涵盖行政、人事、科技和经费等方面的管理体系。

  科研突破,培育气象科研与成果转化“试验田”。先后获批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江苏省新研机构能力提升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气象联合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7项、青年基金20项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6篇,获授权专利63项。主编行业标准、规范4项。组织强风暴野外综合观测试验,深度参与青藏高原科考活动、数值预报国省统筹研发任务及东北冷涡等国家级协同攻关任务。龙卷、冰雹、雷暴大风和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形成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3项成果被评为中国气象局“十三五”以来气象科技成果评价优秀等次,1项成果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基础研究)优秀科技进展。

  支撑业务,多领域成果赋能气象服务新生态。33项成果投入国省两级业务试用。2项成果在国家级系统或平台进行测试应用,11项成果通过江苏省气象局业务准入。冰雹识别算法在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业务系统(SWAN3.0)推广应用,降水概率预报技术在区域集合预报模式(CMA-REPS)测试运行,创建了中国气象局高价值数据产品NJIAS葵花卫星云特性数据集。冰雹、下击暴流和大雾识别技术,雷暴大风分级预报技术,分类强对流潜势预报等技术产品,集成于江苏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全省同步共享。区域数值模式为江苏省精细化预报业务提供最高分辨率达1公里的预报产品,并为交通、电力、新能源等气象服务提供数据和产品支撑。参与研发强对流监测预警平台,获全国短临预报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观摩交流一等奖、“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奖。

  集聚人才,打造气象科技创新人才新高地。引进39名博士、7名硕士。现有职工76人,平均年龄36岁。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54%,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员占13%。2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支持,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2人、青年英才2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9人、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6人,17人入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江苏省气象局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具备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资格,11人具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硕士生导师资格。

  夯实基础,构建创新平台新体系。持续建设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交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及强天气监测预报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成江苏省强对流灾害风险预警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形成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创新平台基础架构。打造研究院学术年会、“雨露青苗”沙龙、“交通气象”论坛等学术交流品牌。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2人次,1人新当选国际雾和露协会(IFDA)理事会理事。

  积极探索新路径

  创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部省共建框架下,创新研究院形成以科研为基础、以产业化发展为导向的新型院所体制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多元投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江苏省气象局协同管理、共建高校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协调整合多方科技资源并提供全方位服务,呈现出协同创新、科研业务融合发展新优势,有效提升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地方防灾减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

  发展“去行政化”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充分授权赋能,无行政级别,在运行机制、用人机制、财务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以研究团队为基本科研组织单元,实行扁平化管理的首席负责制,提高了运行效率,为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运行机制。创新研究院凝练了“诚信、合作、激情、求是”的院训,创新了运行管理机制。强协同,与有关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建团队、实验室和试验基地,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和集约化布局;破“四唯”,确立了以“质量、贡献、效益”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和绩效奖励机制;重人才,坚持唯才是举、德才兼备,大胆提拔任用想干事,能干事的青年人才,对特别优秀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敢放权,简化科研和行政管理程序,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落实团队评价和绩效考核自主权;讲诚信,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切实净化科研学术环境。

(责任编辑:栾菲)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