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河套大地寒风凛冽,但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气象局,却感到“暖”意融融,因为这里呈现的是一派“忙冬”的景象。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和农业气象专家正忙着在试验拱棚里采集数据,温室大棚里一颗颗将要成熟的甜瓜,掩映在绿叶之间,令人垂涎。
这是自治区首家气象科技小院——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气象局农业防病虫害气象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安家”落地的一年,亦是一项项气象科学研究开花结果、转化应用的一年。
乔威龙是五原县胜丰镇农业气象技术成果转换核心示范区承包10亩钢架拱棚的种植大户。“以前,甜瓜快熟的时候总怕染上白粉病,因为总治不好。多亏气象局科技小院在此开展白粉病绿色防控试验,提前防住了病虫害,不仅提升了甜瓜品质,采摘期还延长了,每亩地节省农药开支100元,能多赚600多元。”提起科技小院,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乔威龙十分开心。
五原县甜瓜种植由来已久,本地甜瓜富含维生素、叶酸、铁质等多种营养物质, “灯笼红”香瓜更是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远近闻名。目前,全县“甜蜜”产业已形成“大田+钢架拱棚+日光温室”的持续种植供应模式,成为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在五原县胜丰镇庙壕村灯笼红香瓜种植园,科技小院工作人员正查看瓜苗长势、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 赵媛 摄影
甜瓜种植易受天气因素影响,而白粉病难防难治的问题更是大棚瓜农多年的心头之患。
科技小院的成立也“结缘”于此。2021年,五原县气象部门针对这一难题,联合农业院校,成立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基地,共同开展设施果蔬白粉病发生规律与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通过人工气候模拟试验和试验田验证,摸清绿色防控气象指标,研发了基于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设施瓜类白粉病高温闷棚绿色防治技术。
该技术在设施果蔬产前、产中、产后全周期开展高温闷棚,温度设置在48℃~50℃,灌水相对湿度70%以上可闷棚1.5小时,或未灌水闷棚1小时内,实现全自动高温闷棚绿色防治病虫害,辅以引入天敌、播撒生物菌剂等生物防治手段,还会延长果蔬采摘期。
2022年,科技小院获批正式落户五原县气象局。2023年,五原县气象部门依托科技小院,联合县科协、农科局等涉农部门加大新技术的示范种植、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等,在巴彦淖尔市建成4个农业气象技术成果转换核心示范区,同时通过微信群面向全县23家设施农业企业、合作社和425家种植大户,开展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等直通式气象服务。
“目前,该技术在全县范围辐射推广2.2万亩,减少农药使用1.76万斤,示范种植户每亩可有1万至1.5万元的收益,增产200斤,采摘期延长15—30天,亩产增加收益550-850元,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五原县气象局局长张铁栓介绍道。
科学套种“探”出致富新路。2023年,瞄准巴彦淖尔市设施拱棚作物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科技小院充分利用头茬瓜成熟后的光热资源,开展设施拱棚二茬玉米、贝贝南瓜适宜播种期试验,获得了理想的试验效果。
“基于成熟的试验基础,今年我们就可以放心推广给老乡了。”科技小院果蔬绿色防控博士科研工作站驻站博士东宝柱信心满满地说,实现拱棚一年两熟,不仅提高了设施农业的利用率,村民的收入也得以翻倍增长。
除此之外,五原县气象部门通过分析评估巴彦淖尔市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充分利用温室光热条件,成功引种百香果、无花果和木瓜等热带水果,让“南果北种”成了现实。目前,该成果在五原县八里桥示范推广,种植面积大概20亩左右。
守护“甜蜜事业”科学种植的同时,科技小院自身也在“产学研用”良性循环中提升含金量。一年多来,小院先后承担了自治区科技厅重大专项1项、市级科技项目6项,取得了“黄河流域保护地瓜类白粉病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技术规程”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和 “温控的设施大棚自动通风装置”专利,在此驻扎过的研究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
拿土地作“黑板”,把作物当“教材”。目前,已先后有30余名专家、博士、硕士研究生到科技小院服务工作,其中长期入驻的研究生有9人,为农户解决生产种植问题20余件,现场培训基层干部、种植大户、农民630人次。
气象科技小院的建成,实现了气象和农业科技的有效融合、校园和乡村的双向奔赴。未来,还将在内蒙古河套大地上孕育更多的“甜蜜“成果。
(作者:李红梅 王祯晗 刘璐 张瑞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