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如何防御气象灾害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5-11-22
分享到:0

  2005年10月15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随着这条“天路”从青海省格尔木市成功铺轨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世界铁路建设史、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以及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的生活史都掀开了新的一页。

  青藏铁路北起格尔木市,南行30公里至南山口火车站后,沿格尔木河而上,基本与青藏公路平行。途径纳赤台,攀升至海拔4772米的昆仑山口,再经不冻泉、楚玛尔河、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在翻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后进入西藏自治区。其后再经安多、那曲、当雄,进入羊八井峡谷沿藏布曲而下,进入龙德庆后至海拔3641米的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全线海拔高于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全线严寒缺氧,最低温度为零下45.2摄氏度,冻结期为8个月以上,50%以上线路穿越常年高原冻土层。青藏铁路沿线气候类型复杂多变,多风沙,高寒缺氧,太阳辐射强,大风、暴雪、冰雹、泥石流等气象灾害频繁。按照有关部门要求,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进行试运行。随着这个时间的逐渐临近,这条“高原大动脉”如何防御气象灾害,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成功解决冻土难题

  青藏铁路要穿越冻土区的线路有550公里,其中有大约100公里经过极不稳定高温冻土区。而影响路基和行车安全的最大问题就是冻土。在解决冻土难题方面,青藏铁路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施工中采用了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等多项设施,有效提高了冻土路基的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以桥代路”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冻土问题。同时,又不影响野生动物的迁徙,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结合的办法,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青藏铁路沿线多融雪型河流和山泉,在防御冰川融化、强降水天气带来的洪涝、泥石流灾害时,“以桥代路”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它在防御风沙方面也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多种方法防御雷电灾害

  由于青藏铁路沿线雷电活动频繁,对铁路系统的房屋建筑、信号控制、输电线路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雷电防护将是青藏铁路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据青藏铁路总指挥部高级工程师程学友介绍,青藏铁路高度重视防雷工程,在房屋建筑物防雷方面,沿屋面敷设避雷带做接闪器,避雷带采用镀锌圆钢明敷设,屋面网格避雷带采用镀锌扁刚暗敷设。利用房屋的每个结构柱内的部分钢筋做防雷引下线,在每个结构柱距离室外地面下0.5米处预留接地连接板,便于人工装置与其连接。在每个结构柱距离室外地面上0.3米处预留接地测试点,便于接地电阻测试,同时,在室内距地面0.5米处的结构柱上留钢筋头便于与室内接地干线连接。信号车站设备防雷地线接至室内等电位箱的端子上,设备地线统一接至室内地线汇流排,再通过截面为25平方毫米绝缘导线由钢管引出室外,接至室外地网,设备接地与防雷接地在室内不许相混。通信无限基站利用通信铁塔做避雷针及引下线,利用铁塔基础(钢筋)做自然接地极,并与人工接地体相连。

  在电力防雷方面,变配电所在进线段1公里内架设避雷线;干式电力变压器采用电缆连接,连接长度不应小于20米,并在连接端设避雷器。

  大风防御及应急措施

  青藏高原大风天气多,8级以上大风日数超过100天,特别是每年的2至4月,午后和傍晚多出现大风天气,风速30-40米每秒。在青海境内的沱沱河地区风沙灾害尤其明显。

  青藏铁路在开始修建时,就注重对风沙灾害的预防。在风沙高发区,一般建有面积很大的防风固沙隔栅,以有效阻止风沙对铁路的侵害。在修建时,将铁路经过的草皮移植到无草皮处,并在固定地点取砂土,尽量减小对草皮的破坏。据程学友介绍,青藏铁路开始运行后,将严格要求调度部门及时抄收天气预报,接到大风天气报告时,将采取一系列的防风措施,传达有关部门。在风害严重的车站配备测风仪,出现风害时将及时通知调度部门和机车乘务人员。有关指挥部门将采取减速运行、提高列车编组水平(将稳定型差的车型编在列车前部,把稳定型好的车辆编在列车的尾部)、加强货运检查工作等方法预防大风带来的灾害。同时,提高司机列车纵向平稳操作水平也是预防大风的途径之一。纵向平稳操作可以减少纵向冲击力,避免出现“单车”状态,充分利用列车的整体抗风能力,提高临界翻车风速。

  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青藏铁路在防御气象灾害方面做了许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工作,青藏铁路公司在铁路沿线也将布设一定数量的自动气象站。但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铁路部门气象专业人员的匮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大铁路部门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难度。在铁路沿线,气象部门的气象台站布设稀疏、青海和西藏两省区气象部门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气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能力。铁路部门如何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建立科学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来源于2005年11月22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金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