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1-05-11 |
编者按
台风,因其威力无比,危害巨大,曾使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遭受重大损失。在积极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台风数值预报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版向您介绍我国台风监测、预报、预警和灾害评估的现状,以及台风成功防御的案例,并让公众了解台风的相关科普知识。
台风是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天气系统,每年有近20个台风影响我国海域,约有7~8个台风登陆我国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0多亿元人民币、死亡人数近500人,但在一些内陆省份,台风也起到了缓解伏旱、酷暑等作用。我国台风监测预报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台风监测预警业务中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如何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多位专家,进行一一解答。
“追风”行动成为台风探测重要手段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以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气球、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海上浮标为基础的实时台风综合观测体系。当台风在远海时,气象卫星是遥感观测的主要手段;逼近沿海时,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气象观测站、探空气球、海上浮标等观测仪器,有助于刻画台风登陆后的结构。但据台风所台风室主任曾志华介绍,由于观测仪器空间分布的不均,往往在台风登陆点附近没有足够的观测资料,无法对台风内核进行更多的剖析,继而影响台风风雨预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飞机穿越观测的方式获取台风第一手资料,对于提高台风路径预报及结构分析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经费限制及技术储备的不足,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台风观测项目较少,特别是尚未建成专用于开展台风观测试验的基地,对目标台风的观测未形成比较完整的观测体系。在飞机探测台风的科研和业务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近年来,随着移动观测车的迅速发展,我国陆续开展了多次登陆台风野外探测试验。上海台风研究所自2007年起在华东地区开展了一系列“追风”野外观测试验。通过登陆台风外场科学试验、资料融合、数值试验和理论分析,加深了对台风登陆前后变化机理的认识。预计不久的将来,我国将逐步开展无人飞机探测,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差距。
登陆台风风雨影响预报成攻关重点
据该所副所长王晓峰介绍,在积极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台风数值预报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级、区域气象中心和省级气象台站的台风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同时,台风路径集合预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国家气象中心的全球台风集合预报系统、上海台风研究所的区域台风集合预报系统,这大大提高了我国台风业务的预报能力。正是借助于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以及数值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国台风路径的预报误差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目前24小时误差已缩小到100千米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相当。但在预报的稳定性、预报时效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
在台风强度预报方面,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台风强度业务预报进展缓慢。受同化系统、遥感资料应用不足及分辨率的限制,目前我国台风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尚无法很好的预报台风强度的变化,强度客观方法基本以统计动力预报为主。然而,简单的风力及最低气压预报,无疑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各项需求。尤其是与美国飓风以风灾为主不同,台风在我国造成的灾害包括了风雨两方面。而且台风带来的短时强降水或持续性降水,往往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山洪爆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对登陆台风的风雨影响预报在我国尤为重要。为此,近年来上海台风研究所非常重视台风的机理研究,重点开展了台风中尺度结构、强度变化和台风降雨机理与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分析台风风雨的不对称分布及其演变的成因,研究决定台风降水效率的关键和敏感因子,分析气溶胶对登陆台风降雨强度影响将是未来台风风雨预报研究的重点方向。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亟需多部门合作
为提高台风灾害的防御能力,国际上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展了台风灾害风险分析评估工作,并研制了台风大风可能带来的灾害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据上海台风研究所陈佩燕高工介绍,我国对台风灾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上海台风研究所于90年代中期开始,由最初关注上海地区台风灾情评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发展,逐步开展服务于全国台风灾害的相关工作:比如研制台风灾害影响评估技术规范;建立台风利弊影响、是否成灾及是否成巨灾辨别方法;开发实时台风灾害评估模型和系统;分析台风对不同行业 (尤其是农业)的影响等工作,在防台减灾、灾后救援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台风灾害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完整及时获取台风灾情资料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卫星遥感等先进手段获取的灾情信息未能得到及时分析并充分利用。台风灾害的成灾机理和模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的台风风险预警方法和科学试验更是缺乏。目前台风预警信息的精细化和定量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台风灾害评估的合理性,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台风预警的有效性。因此,开展多部门合作,加快相关科研人员培养,提高台风灾害评估精度及服务水平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来源于2011年5月11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