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普专栏之台风篇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9-04-17
分享到:0

  风(热带气旋)指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伴有狂风暴雨的大气漩涡,在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台风的“生命简史”

  典型台风生成后,从生到灭,是有规律的。人类经过多年研究,基本上了解了台风的生消过程。

  台风形成之前,在热带洋面上有不少小低压,或叫热带扰动,它们当中有极少数在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得以发展而形成台风。这是台风的“幼年期”,好比初生的小老虎,威力尚小。

  台风形成之后,一般受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的东风气流影响,边移动,边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此时,台风中心气压值很低,台风影响范围最广,所过之处,风急雨骤,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台风眼。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 (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只有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这就是台风眼区。

  台风从发展之初就遇到了促使其消亡的种种条件。台风移到陆地上后,陆上供给它的暖湿空气与海洋上相比大为减少,如同机器断电,用于凝结的水少了,凝结潜热必然少,在陆地摩擦的“配合”下,台风逐渐衰减、消亡。冷洋流、冷水面则是台风消亡于水上的原因。

  台风的“功过是非”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它来去匆匆,最多不过八九天,但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台风释放的能量要比原子弹大得多!台风的威胁,源于它释放能量的三种方式:兴风、作浪和暴雨。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所经之处,一般能产生150毫米~300毫米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10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即产生风暴潮现象。登陆台风,一般都处于成熟阶段。

  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约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四分之一以上。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难设想;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也功不可没。

  监测预报 减轻危害

  台风在全球3个海区影响最大,即西北太平洋(包括中国南海)、西北大西洋(包括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和孟加拉湾。中国海岸线总长度有3.2万千米,领海海域广阔,从辽宁到广西漫长的沿海地区都有可能有台风登陆,而东南部地区更是频繁遭受热带气旋灾害。 1961年~2006年,在中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约有7个,最多年份达12个(1971年),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热带气旋在中国的主要影响范围为太行山-伏牛山-武夷山-苗岭以东区域,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沿海次之。侵袭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巴士海峡向西到达中国东南部、广西和海南;另一条是通过台湾,逐渐转向西北,在闽浙登陆,然后向北影响江苏、山东至渤海,再转向北,进一步影响东北沿海地区甚至东北内陆。

  台风日行千里,人们是如何认识台风的呢?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

  台风路径预报是台风预报的核心。预报员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急警报,成为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本报编写组)

  链接:

  根据《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热带气旋强度按照底层近中心风速的大小,共划分为6级。

  热带气旋的等级划分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热带低压 6~7级

  热带风暴 8~9级

  强热带风暴 10~11级

  台风 12~13级

  强台风 14~15级

  超强台风 16级或以上 (来源于2009年4月17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本报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