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暴寒话疾病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1999-02-11
分享到:0

  十多年来,全球气候一直在变暖之中,我国自1986年以来已连续出现12个暖冬,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5℃至2.5℃,北京则连续偏高1℃至2.8℃,冬暖十分明显。1998年入冬以来,由于影响我国的强冷空气少,大多数冷空气势力较弱,而且路径偏北偏东,致使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去年12月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特别是12月中下旬北方不少省(市、区)的平均气温创建国以来同期最高值。

  暖冬对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呢?从去年初冬的情况来看,最明显的影响是造成流感的蔓延。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暖冬往往使冬末春初才流行的感冒提前在初冬流行,这与暖冬少雪、空气干燥、细菌病毒活跃有关。去年初冬,华北、西北、东北等地流感人数剧增,医院里一度人满为患。引起流感的病毒大多属甲亚型,这是国际上公认的病情重、病程长、死亡率高的流感病毒。北京地区去年12月份由于出现了50年来同期的最高气温而使流感等疾病盛行,死亡人数急剧上升,12月5日至23日八宝山殡仪馆共火化尸体1840具,其中80%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人。

  我们把冬季气温降幅较大或短期内突然降温叫做暴寒。值得一提的是暖冬期间有时也会出现暴寒过程。1998年12月初和1999年1月上旬末的两次强冷空气使北京、哈尔滨等地在短期内气温下降十几摄氏度。一方面,暖空气为流感病毒的活跃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人们对冷暖剧变的适应性相对滞后而疏于防范,这也是促使流感迅速蔓延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气温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之一。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人体皮肤在寒冷的刺激下血管收缩,静脉压上升,毛细血管动脉及静脉的吻合处开放以促使肌肉增加张力来产生热量,也就是说人体通过生理反应和生理调节来维持人体与环境间的平衡,但这种调节能力毕竟是有限度的,年老体弱者尤其如此。当气温降幅过大从而对人体造成的刺激超过人的忍受能力时,人就会感觉不舒服或生病。有人对上海某工厂职工感冒发病高峰与气温变化作了对比分析后发现,当日最低气温从0℃以上迅速下降到0℃以下时,在此后1至2天内将出现感冒发病率的高峰。来自成都市的分析报告也证实感冒发病率与气温变化幅度相关,以前一天14时或20时的24小时变温为预报因子所作的该地区感冒发病率趋势预报,其准确率可达80%左右。

  冬季暴寒不但容易诱发流行性感冒的迅速蔓延,而且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脑中风等流行病的高发趋势。据笔者和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的医学专家最近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发病高峰均出现在冬季,夏季相对发病率较低。研究表明,当冬季出现暴寒过程时,随着气温的急剧下降,人体的胃功能受到影响,促使胃酸浓度增加,胃酸分泌过量,引起胃及十二指肠蠕动亢进,局部血管痉挛性收缩,从而导致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如果10天之内北京地区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达22℃以上,则往往预示着消化性溃疡将出现一个罕见的高发过程。另外,当气温剧降时,随着人体血管收缩,血压亦随之升高,血压偏高者在寒风的直接刺激下,较易引起神经功能失调,心脏排血量增加以及全身动脉痉挛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往往是脑中风的前奏。暖冬暴寒由于前后温差过大,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和体质较弱的人来说,必须高度重视自我保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上述几种疾病的发生。

  首先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和被褥,在天气骤变、刮风降温时尤需注意保暖防寒。冬季服装以多层次为宜,既便于增减衣服,又利于增加衣内空气层的厚度。贴近皮肤的内衣应选择柔软、吸湿性和透气性良好的棉或蚕丝织品面料制作;中间层次的衣服要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不妨碍自由活动;外层最好穿革制品或呢绒等致密、透气性小的面料制作的衣服。居室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无烟尘污染。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18℃至20℃左右,相对湿度在40%至50%左右。

  其次要合理调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适量蛋白质的食物,避免吃过辣、过咸的食物。据国外报道,每日口服维生素E胶丸100毫克对流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此外根据中医“耐寒锻炼从秋始”的原理,从秋天开始坚持用凉水洗脸,然后摩擦面部和上下肢直至皮肤发红为止。实践证明,此法可有效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 (来源于1999年2月11日《中国气象报》作者:杨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