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春季抗旱保墒措施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1998-02-23
分享到:0

  季随大气干燥和气温升高,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土壤墒情迅速变差,使越冬作物返青生育和春播作物播种、出苗和苗期生育常常受到春旱的严重威胁,往往造成农业生产歉收。春季土壤墒情的好坏,虽然取决于气候、土壤等因素,但通过一些人为的保墒措施,适时而有效地加以控制和调节,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可以使有限的土壤水分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

  一、顶凌耙地

  在早春土壤水分较充足、土地尚未完全解冻时,对春播地及时顶凌耙耱,是早春抗旱保墒的有效措施。这是因为春播地经过漫长冬季的风化作用,地表结上了一薄层硬皮,蒸发水分的土壤毛细管较多,早春耙地不仅可切断毛细管,还可使经过冬冻和早春一冻一化变得疏松的坷垃易压碎,形成一薄层细碎干土层覆盖于地表,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良好的效果。各地试验表明,早春顶凌耙地比不耙的土地可增加土壤水分2%~3%。

  耙地需要掌握适宜的时间。过早,土壤解冻太浅,仅能耙松表土,保墒效果不好;过晚,土壤解冻很深,耙松的土层过厚,土壤孔隙增加很多,加强了近地层空气与土壤空气的对流,土壤失墒较多,容易产生深厚的干土层,对保墒不利。一般应掌握在土壤化冻深度3厘米左右时耙地最为适宜。

  二、播种前后镇压土地

  秋耕过的春播地,在早春耙耱的基础上,播种前后及时进行镇压,对提高播种质量,改善土壤水分状况,达到苗全苗壮,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整地粗糙、坷垃多、表土层内有大坷垃的地块,播种前后镇压,可把直径大于5厘米的坷垃压碎。这样,既减弱了土壤内外空气的对流,能抗旱保墒,又可使耕作层内恢复一些土壤毛细管,把深层土壤水分提至耕作层供种子发芽、出苗之需。各地的调查和试验资料表明,播种前后镇压,春播地干土层厚度一般可减少2厘米~3厘米,表层5厘米深的土壤水分一般可提高2%~3%。

  播种前后镇压创造的良好土壤耕作层,能较好地保证作物播种所要求的深度,特别是有利于小粒种子(如谷子)的播种。

  播种前后的镇压,对土壤较干、坷垃较多的地块,要适当早一些、重一些,必要时可压两遍。轻质砂土要在较潮湿时镇压,干时愈压愈松,效果不好。低洼盐碱地一般水分含量较高,镇压后容易反盐碱,不宜采用这种农技措施。因此,镇压要根据当地土壤类型、整地质量和当时土壤水分含量等情况来决定。

  三、适当播种耐旱作物

  作物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同,耐旱性也各异。根据春播地墒情的好坏,适当安排作物布局,是减少或避免干旱威胁的一种有效的农技措施。高粱、谷子和糜子等作物生育前期的耐旱性较强,较适宜在春旱频率高、夏秋雨水较多的北方各地种植。这些较耐旱的作物,如果能在顶凌耙地后及时抢墒播种,可充分利用早春土壤水分,使种子吸水萌动,等地温升至满足发芽所要求的指标时,就会很快发芽出土。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在北京和山西长治一些农场做过的生产性试验,顶凌播种的谷子比一般春播谷子,可提早半个月间苗,提前成熟7天~10天,增产10%左右。 (来源于1998年2月23日《中国气象报》作者:陈昌毓)